4、縣域經濟強縣效應
(1)集聚導向效應
縣域經濟強縣是區域經濟發展中比較突出的部分,具有區位或資源等比較優勢,是全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重要空間載體,具有強大的集聚效應,是社會關注的重點,為經貿合作和生產力布局提供科學導向。全國縣域經濟強縣空間分布圖為金融、經貿等機構在縣級層次的分支機構設置提供了向導。全國縣域經濟強縣空間分布見附頁。
(2)區域崛起效應
縣域經濟強縣是區域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是區域崛起的先鋒隊。強省必先強縣,省域經濟之間的差距深層次上是縣域經濟的差距,中西部地區發展相對落后,是由于縣域經濟發展不足。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在省(市、區)間的分布也說明這一點。縣域經濟強縣將會在西部大開發和中部崛起中扮演先鋒隊角色。
(3)科學示范效應
縣域經濟強縣發展水平走在全國縣域經濟的前列,縣域經濟強縣發展道路為全國縣域經濟科學發展提供示范。一是縣域經濟強縣的快速發展營造了全國縣域經濟“比學趕幫超”的氛圍,引導全國縣域經濟的加速發展。省域內縣域經濟冠亞軍競爭激烈,在第九屆評價中,山東龍口市、山西孝義市、寧夏靈武市都趕超為省內第一位。二是縣域經濟強縣的一舉一動引人關注,形成了“只能做好”的無形壓力。對縣域經濟強縣進行“強縣富民一致性”和“科學發展環境”評價,也促進了縣域經濟強縣的科學發展。縣域經濟強縣科學發展的先導性為全國縣域經濟科學發展提供示范。三是縣域經濟強縣對體制改革的突圍,為全國縣域經濟科學發展探索空間。“強縣擴權”、“省直管縣”體制改革,為縣域經濟發展釋放活力。
三、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市)
1、第九屆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市)
第九屆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簡稱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市),在18個省(市、區)有分布,具體是:河北省5個,山西省2個,內蒙古自治區2個,遼寧省5個,吉林省1個,黑龍江省1個,上海市1個,江蘇省27個,浙江省26個,福建省8個,江西省2個,山東省26個,河南省8個,湖南省4個,廣東省2個,四川省1個,陜西省2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1個。
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市)前10名分別是:江蘇江陰市、昆山市、張家港市、常熟市、江蘇吳江市、浙江慈溪市、江蘇太倉市、浙江紹興縣、江蘇宜興市、福建晉江市、浙江義烏市、廣東增城市、浙江余姚市。其中江蘇江陰市、昆山市、張家港市和常熟市地理位置相連的四個縣級市作為“區域經濟強縣統籌發展組團”并列第一名。
廣東增城市首次進入前十強。“以主體功能區建設推動縣域經濟科學發展”的“增城模式”和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為增城市的又好又快科學發展注入了強大活力。
新進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市)有8個:河南永城市、湖南望城市、吉林延吉市、江蘇句容市、江蘇邳州市、江西貴溪市、山東博興縣、陜西靖邊縣。
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市)的平均規模:人口82.95萬人,地區生產總值367.26億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9.89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49080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約1790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約8470元,分別比上年增長0.75%、16.63%(當年價比,下同)、19.10%、16.52%、13.29%、11.59%。
2、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變化特征
第九屆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排序變化比較大。
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可以分老牌百強縣和新興百強縣。老牌百強縣出現分化,一部分已經成為中心城區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另一部分發展相對較慢,退出百強縣的行列。廣東省百強縣數目歷史上曾達到15個之多,后來有6個改成市轄區,有7個退出百強縣。
新興百強縣具有以下特點:江蘇省百強縣由蘇南向蘇北“北上”;山東省百強縣由膠東半島向魯中“西進”;中西部地區具有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的強縣迅速崛起,現在中部地區已經崛起出16個全國百強縣,西部地區已大開發出6個全國百強縣;全國百強縣的格局正在改變。
3、江蘇-浙江-山東三省百強縣對比
在全國百強縣中,江蘇、浙江、山東三省占的比例最大,各有特點。江蘇縣域經濟規模大,百強縣大而強,全國十強縣中占有7席,特點是“集體經濟+規模經營+資本市場”,區域統籌條件比較突出;浙江縣域經濟人口規模小,百強縣相對富裕程度高、差別小,特點是“民營經濟+產業集群+專業市場”,城鄉統籌條件比較突出;山東縣域經濟單位眾多,差異性大,百強縣突出性不足,特點是“政府主導+經濟協作+多種模式”,區域經濟協作比較突出。三省相比,山東省百強縣的居民收入水平最低,百強縣的相對富裕程度較弱,在發揮市場機制在縣域經濟的作用方面還有很大潛力。
在第九屆評價中,江蘇省百強縣數量最多,百強縣排序提升明顯,20升7平;山東省百強縣16升6平4降;浙江省百強縣13升5平8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