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應下大力氣在環保、能源、社保、醫療領域
《望東方周刊》:這一年中,你去許多大學以及研究機構發表演講,人們非常關注你,當然也關注你背后中國經濟的發展經驗。許多人對我說,現在危機是中國的一次機遇。你怎么看呢?金融危機會促進中國采取哪些改革?
林毅夫:中國人講的“危機”,就是既是危險也有機遇。我想這個詞,現在國際上也都知道了。
事實也就是這樣。比如說,我們在1998年的時候,碰到東南亞金融危機,當時的挑戰和現在非常接近。我們采取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從1998年到2002年的5年中,正是由于這個政策,通過增加投資、擴大消費,在通貨緊縮的狀況下,我們的經濟增長率維持在年均7.8%的水平。中國是當時全世界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這可以說是一個奇跡!
之所以能夠這樣,就因為當時我們的積極財政政策消除了未來發展中的瓶頸。比如說交通,就講高速公路,1997年我們有4700公里,到2002年,達到了25100公里。還有港口,我們利用那段時間,修建了很多機場、航運港,消除了中國在空運、海運上的瓶頸。還有電網改造、通訊,那段時間也有了長足發展。
隨著中國發展瓶頸被沖破,中國發展的潛力就得到了更大的發揮。
中國從1979年到2002年,年均增長率是9.6%。當時許多人都認為,不可能保持這么長時間的高增長,因為日本的高增長只維持了20年,亞洲四小龍也只維持了20年,以后都降到年均7%~8%以下。
但我們中國,從2003年到2008年,年均增長率則達到了10.8%。
這就是當時我們抓住了東南亞金融危機創造的一個機遇。我們當時不僅是在基礎設施上進行投資,還進行了許多改革。住房改革,“抓大放小”,都是在那個危機時期推出的。
有一些改革不太成功,但總的來講,當時的政策還是成功的。這是一個探索的過程。
我覺得,目前這場危機是同樣的狀況。我們還可以通過積極的財政政策,進一步消除經濟發展的瓶頸,推動一些該改還沒改的地方取得進展。
像我們這次推出的4萬億元的積極財政政策,30%用在了環保、節約能源方面,這就是針對我們的瓶頸。當然,投資中的一大部分還是在基礎設施方面,現在的交通瓶頸跟過去不一樣,所以就偏重鐵路、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
另外,我們在社保領域,在醫療領域,還有很多欠賬,所以應利用這個機會,通過積極財政政策,政府下大力量,進行這方面的投資。
還有改革的問題。我們連續這么多年對外貿易都盈余,且盈余那么多,儲備不斷增加,當然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也要看到,我們投資跟消費之間的不平衡,也是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收入分配不均,也是一個長期存在的問題。這些事情都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
我跟佐利克不久前共同撰寫的一篇文章,就指出了這個問題。如果你的收入分配越來越不平均,消費就不能增長起來;消費增長不起來,儲蓄就會很多;儲蓄很多,投資就會很大;國內消化不了,就必須出國,就會導致貿易盈余越來越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