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刊用《中國新聞周刊》稿件務經書面授權)
“在當前保增長、擴內需、扭轉經濟增長下滑過快的趨勢中,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的大方向不能動搖”
本刊記者/楊中旭
關于今年中國經濟增長速度的預測、經濟刺激方案的效果,還有諸如就業如何應對,社保怎樣加強——自2008年第四季度以來,圍繞2009年中央政府工作報告的主要問題,海內外輿論熱議無數。
這些議論乃至猜測,在3月5日上午全部定格為國務院總理溫家寶政府工作報告的具體表述。當天傍晚,政府工作報告起草組成員、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劉樹成接受了《中國新聞周刊》的獨家專訪,為讀者詳解2009年政府工作報告。
8%這個目標是可以達到的
中國新聞周刊:從2005年起,經濟增長8%已經是連續第五年提了。這讓很多人有些看不懂。
劉樹成:經濟增長速度是宏觀調控各目標中的核心目標,需要著重說明。經濟增長目標是一個導向性目標,即作為中央政府向市場、企業、居民、地方政府和社會各界發出一個導向信號。但與前4年相比,今年的8%在導向上有所不同。前幾年,這個目標的導向是“防過熱”“防大起”,即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防止片面追求和盲目攀比速度。而今年,這個目標的導向則是“防過冷”“防大落”,即防止在嚴峻的、尚未見底的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下我國經濟增長速度過度下滑,以利于增強信心,穩定社會預期。
今年的8%與過去的8%在導向上也有相同之處,這就是要使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這包含了在推動經濟增長的同時,要更加注重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降低能源和各種資源消耗,保護生態環境。
中國新聞周刊:如果低于8%,會有很大的風險?
劉樹成:我國作為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發展中國家,必須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長速度,8%是一個底線。這是擴大城鄉就業,提高居民收入,改善人民生活,增加國家財政收入,發展各項社會事業,維護社會穩定大局的基礎。若低于8%,我們將遇到更大的困難,許多發展問題、社會問題都不好解決。
與近幾年不同的是,今年實現8%目標的難度很大。因為國內外經濟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外部環境復雜多變,國內困難明顯增加,難以預料的不確定因素很多。但是,我們還是有實現這個目標的許多有利條件。我國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工業化和城鎮化快速推進,改革開放30年來建立了比較雄厚的物質、技術基礎和良好的體制條件,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面和長期向好的趨勢沒有改變,經過努力,8%這個目標是可以達到的。
中國新聞周刊:大家都已經看到,今年的就業形勢非常嚴峻。
劉樹成:是的,非常嚴峻。城鎮新增就業的目標由上年的1000萬人略調減為900萬人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的目標由上年的4.5%左右略調升為4.6%以內。
需要說明的是,“城鎮登記失業率”和“城鎮調查失業率”是在指標定義、口徑范圍、統計方法上不同的兩種失業率概念。城鎮登記失業率是我國現行使用的統計指標。其分子是城鎮登記失業人員數,分母是城鎮就業人員總數與城鎮登記失業人員數之和。其統計口徑較窄:①只包括非農業戶口的人員,不包括在城鎮打工的農村戶籍的農民工;②只包括一定勞動年齡內的人員(16周歲至退休年齡),不包括離退休人員;③只包括有勞動能力、無業而要求就業、并到政府就業服務機構登記求職的失業人員,不包括沒有登記的失業人員。登記的失業人員數是通過登記失業制度獲取的。而城鎮調查失業率是根據國際勞工組織的定義,世界各國一般采用的指標。其分子是城鎮失業人員數,分母是城鎮就業人員總數與城鎮失業人員數之和,其統計口徑較寬。這樣,城鎮調查失業率可能會高于城鎮登記失業率。我國從2005年開始試驗進行城鎮調查失業率的調查工作,但尚不成熟。
繼續改善國際收支狀況
中國新聞周刊:似乎報告中對城鄉收入的提法有新意。
劉樹成:關于城鄉居民收入預期目標,今年首次增加了“城鄉居民收入穩定增長”的目標,充分反映了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核心要求。
近年來,我國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實際增長率不斷提高,由2004年增長7.7%,上升到2007年的12.2%。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的實際增長率也不斷提高,由2000年增長2.1%,上升到2007年的9.5%。2008年,這兩項收入分別增長8.4%和8%。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影響下,這樣的增長是很不容易的。今年,保增長、保就業、促進農民增產增收、加強社會保障等,都有助于城鄉居民收入穩定增長;同時還采取了許多直接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的措施,如提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提高優撫對象等人員撫恤和生活補助標準等。
中國新聞周刊:輿論前幾年非常關心的還有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和貿易順差。
劉樹成:2005年和2006年,居民消費價格目標分別為4%和3%,實際結果分別是1.8%和1.5%,均低于預期目標。而2007年和2008年這一目標分別為3%以內和4.8%左右,但實際結果分別是4.8%和5.9%,均高于預期目標??梢?,這個目標受多種因素影響,不易把握。今年,這一目標定為4%左右,既考慮了今年總需求增長放緩、短期內價格下行壓力加大的因素,又考慮了國內能源資源稅費和價格改革、勞動力和資源環境成本剛性上升等因素,力求合理引導社會預期。
近年來,我國國際收支不平衡,特別是外貿順差過大。1997年至2004年,我國每年外貿順差在300億美元上下增減。而2005年至2008年,每年外貿順差猛增到1000億美元以上至3000億美元左右。外貿順差過大不利于國內外經濟平衡。我國已在不斷采取措施,以改善這一狀況。目前,在國際經濟環境突變、國際市場萎縮、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我國外部需求大幅減弱的情況下,我們更要統籌好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朝繼續改善國際收支狀況的方向努力。
加快形成以內需為主的經濟增長格局
中國新聞周刊:報告說,今年的政府工作要把握幾條原則,第一條就是擴內需、保增長。該如何理解這一原則?
劉樹成:2005年至2007年,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迅速提高,由前些年的1%至12%不等,上升到20%左右。然而,擴大內需是我國經濟增長的基本立足點,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長期戰略方針。在當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下,世界經濟增長迅速減速,我國的外部需求急劇減少,這在客觀上為我們擴大內需提供了強大的倒逼動力。
多年來,在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加快過程中,投資和消費兩大需求的比例不協調。消費率由2000年的62.3%,連續下降到2007年的48.8%,下降了13.5個百分點;而同期投資率由35.3%上升到42.3%,上升了7個百分點;凈出口率由2.4%上升到8.9%,上升了6.5個百分點。消費需求是推動經濟增長的最終需求。我們要借這次國際金融危機為我國擴大內需所提供的強大倒逼動力,加快形成以內需為主,特別是消費需求為主,又特別是居民消費需求為主來推動經濟增長的新格局。
中國新聞周刊:2006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了經濟建設“又好又快”的原則。在擴內需的背景下,“好”和“快”會不會對調?
劉樹成:不會!在當前保增長、擴內需、扭轉經濟增長下滑過快趨勢中,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的大方向不能動搖。
中國新聞周刊:政府工作的一個原則是“重民生,促和諧”,這似乎同2006年中央全會(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類似。
劉樹成:現在提出來的內容,要和12年前的政策相比,才有可比性。過去在實施擴張性宏觀調控政策、擴大內需時,如1997年后抵御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重點是擴大基礎設施投資。而本次擴大內需有四大重點,即民生工程(包括保障性安居工程、農村民生工程和農村基礎設施、醫療衛生和文化教育事業、重災區災后恢復重建)、生態環境、自主創新、重大基礎設施建設,而民生工程排在首位。
在保增長中,還要抓緊解決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群眾熱切期盼的熱點和難點問題,增強廣大人民群眾團結一致、戰勝困難的信心和勇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