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21世紀,你不可不懂經濟!”數據,則是經濟變遷最直觀的體現。
柴米油鹽,衣食住行,生活百態往往可以濃縮到一組組的數據中;而重大經濟數據變動背后,折射出百姓生活的變動,暗含著平實的“生活邏輯”。枯燥的數字和鮮活的生活之間,有著不易察覺的千絲萬縷的聯系。
今日起,南方財富推出“數說生活“欄目,試圖透過簡單的數字,解讀其背后蘊含的民生變化。
在北京某大型社區的菜市場里,一位大嫂8元錢只買了四個西紅柿,她很納悶:“聽說CPI是下降的,為什么菜價還這么高?”
不僅是菜價,北京大米批發價也創下了5年新高。在北京最大的專業糧油批發市場大地玉泉路市場,記者了解到,目前東北普通(圓粒)大米的平均批發價格為每斤1.58元,較上月上漲0.09元,漲幅6.04%。
記者在廣州的同事也感覺到很蹊蹺,前幾天去買米,米價也躥高了一大節。“難道是物價指數失真了?”最近幾日,CPI公布后,記者接到了不少這樣的電話。
根據統計數據:2月份全國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下降1.6%。廣東CPI環比下降1.1%,同比下降4.1%。為何物價指數不能正確反映菜價、米價的變動?帶著百姓們提出的這個問題,本報記者走訪了中國社科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研究所的專業人士。
菜價為何與物價指數脫節?
專家告訴記者,CPI之所以沒有和老百姓的感覺相符合,主要有兩個原因:首先,市場上豬肉、鮮菜、雞蛋等商品屬于“剛性”商品,消費者幾乎每日都要到市場上購買,因此其價格稍稍波動,人們就感受相當強烈。但與此同時,市場上衣著、家電、通訊產品的降價,卻往往被消費者忽視。
其次,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由于比較的基期不同。CPI既有同月比指數,也有月環比指數,比較的基期分別是上年同月和同年上月。而大多數消費者是將今天的價格與昨天比、與上星期比,比較的基期不同,就像分數中分子相同,分母不同,分數值肯定不同一樣,結果肯定有差異。
CPI負增長將給百姓生活帶來怎樣的影響?
據一些專業人士預測,CPI在今后的幾個月可能會繼續保持負增長的態勢,這會對我們的生活有哪些影響呢?
從短期看,CPI大幅下降,對老百姓意味著生活成本的下降。隨著消費品、生活用品價格降低,人們的收入水平相對來說也是提高了。
今年準備結婚的王女士就告訴記者,由于空調、彩電廠家早早開始了價格戰,她這一屋子的家電總計下來節省了好幾千元錢。不僅如此,趁著商場的服裝打折,她又為自己配置了好多衣服。
但從經濟全局角度看,CPI如果持續負增長卻不是一件好事。未來可能會引起消費疲軟、就業機會減少、居民收入減少、社會消費能力下降等惡性循環。
如果真的會出現之前人們擔心的通縮,就會帶來更加嚴重的后果。通貨緊縮,簡單的說,就是產能過剩或需求不足導致物價、工資、利率、糧食、能源等各類價格持續下跌。一個國家如果處于長期通貨緊縮,將導致投資與生產受到抑制、失業率上升、經濟衰退。(記者 呂天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