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內四次上調出口退稅率、提高企業預收貨款結匯比例、調整加工貿易限制類和禁止類目錄……最近一個時期,我國外貿政策可謂頻繁出手,不斷加大對出口企業的扶持力度,著意打贏出口這場“保衛戰”。
觀察人士指出,在外部環境惡化、國內結構性政策調整及經濟周期變化三重壓力下,為了“保出口”,外貿政策亟須遠近結合,打出“長短拳”。
短期來看,已付諸實施的出口退稅率上調、貿易產業政策放松、人民幣匯率變化等措施,有助于緩解出口企業困難,但仍然存在調整的空間。
從財稅政策看,從2008年下半年起,我國出口退稅率已連續4次上調,涉及紡織、服裝、輕工和部分機電產品。出口退稅作為中性貿易政策,國際上多實行“全征全退”,以避免商品在出口國和進口國雙重征稅。我國出口退稅率最高值為17%,但目前僅有部分高新技術和機電產品享受最高退稅率。可以預期,如果外貿形勢繼續惡化,繼續提高退稅率,甚至實現全部產品足額退稅也不無可能。
從產業政策看,目前著力點在于占外貿總量40%的加工貿易上,如放寬加工貿易禁限類目錄、提高加工貿易產業產品層次等。而在促進服務貿易,支持服務出口等方面,也有一定空間。有關部門已開始研究相關鼓勵措施,鼓勵服務外包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已上報國務院,服務外包產業有望獲得財稅政策、靈活的用人用工政策等若干優惠。
從匯率政策看,出于對出口下滑和經濟形勢的考慮,目前人民幣升值壓力不大。人民幣匯率2009年有望保持“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這也有望得到經濟基本面的支撐。
盡管從政策層面看,中國仍有一定調控余地,但中國出口正經歷從成本沖擊向需求沖擊的轉變,短期政策提振作用相對有限。中國出口有可能經歷長期低迷。這就需要從長計議,標本兼治。
從長期來看,國家政策調整要兼顧“保出口”和“促升級”雙重目標,利用內外部環境趨緊加快出口結構調整,在產品結構上求新求變,不斷升級,方為渡過危機成功之道。
一方面,為應對金融危機,刺激經濟增長,各國紛紛加大公共開支,加快基礎設施建設,這對我國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輸出提供了難得機遇。
另一方面,隨著全球風險環境不斷惡化,不少國家地區信用風險、結算風險明顯升高。加強多邊貿易談判、改善出口企業融資擔保條件、健全出口信用風險保障機制等制度建設,也顯現出前所未有的重要性。
更重要的是,應進一步致力于提高出口企業的技術革新能力、完善創新基礎設施,使企業能不斷提高出口產品的技術含量,增加產品種類。也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勞動生產率,實現產業升級和出口結構調整,最大程度減少因外部需求縮減帶來的沖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