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業證券的分析師指出,在目前航空業不景氣的寒冬中,航空公司如果不愿意退場,那么除了爭取政府補貼,市場化的解決之道只能是進行行業整合
對于目前航空業的“寒冬”,申銀萬國在其航空業半年報的分析報告中曾預計,下半年航空行業可能存在的機會在于,一是出于保障航空公司正常運轉的需要,國家可能會對部分高負債公司進行注資;二是行業整合可能會加快。
在下半年已經過去的幾個月中,這兩個“機會”的確都已經出現,并進入實際操作階段。
注資夢終圓
昨天,本報已報道,國家相關政府部門已經基本批準了向東航集團和南航集團注資的申請,年底前兩家公司有望各獲得30億元的注資。
知情人士透露,國家有關部門此次擬定了一批可以獲得注資的央企名單,其中就包括資產負債率較高的東航集團和南航集團,而接下來還會有其他幾批次的注資名單醞釀。
事實上,向國家提出注資申請的并不只是東航和南航,三大國有航空集團的另一家中航集團同樣向國家申請要求注資,據《第一財經日報》了解,中航集團的注資申請有望在第二批注資名單中落實。
在2002年中國的民航業進行了大重組,在原有9家航空公司的基礎上整合組建了中航集團、東航集團和南航集團這三大國有集團后,航空業曾經歷經整合初期的負債累累(當時,要求東航和南航加以重組的西北航空和北方航空都是虧損的,只有國航的重組資產較好),以及SARS時期的需求低迷,但始終沒有獲得過政府的注資。
早在2006年時,由于燃油成本不斷上升,國有航空的表現就不盡如人意。當時,東方航空(4.24,0.39,10.13%)報虧27.8億元,南方航空(3.88,0.21,5.72%)因為匯兌收益勉強盈利1.18億元,只有運營相對較好的中國國航(4.43,-0.22,-4.73%)獲得30億元的盈利。
在2007年初,市場曾經盛傳國家將對因高負債率和高油價而舉步維艱的國有航空公司注資,連注資的具體方案都已經“有板有眼”,稱政府可能向國航、東航和南航注入人民幣160億元。其中,向3家集團公司各注入30億元以補充資本金;向東方航空集團再注入34億元,用于償還該集團當初組建時承接的原西北航空公司的債務;向南方航空集團再注入36億元,用于償還該集團承接的原北方航空公司的債務。
不過,這一注資方案最終未能獲批實行,一位國有航空公司的高層透露,當時三大航空公司的確已經提出申請要求政府注資,不過到了2007年油價開始有所回落,另外當時還充斥著國有航空“三合二”或者“三合一”的多個整合方案,政府注資就沒有得到落實。
事實上早在去年東航要引進新加坡航空作為戰略投資者時,同時對東航集團增發的方式也是尋求政府注資的一個途徑,但這一方案由于未獲股東大會通過而擱淺至今。而今年年初,南航董事長劉紹勇又建議政府借鑒對國有商業銀行實行撇賬和大規模注資的做法,加快對國有航空集團的資本金注入。
如今,長達三年的注資要求終獲批準,也意味著國內航空公司目前的處境已經劣于此前的任何一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