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天來,恐慌的氣氛再度在華爾街彌漫。隨著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提交破產保護申請,次貸危機似乎正在進一步惡化。
雖然此次危機何時見底仍待觀察,但到底應如何認識這次百年一遇的大危機?危機到底又會給正處于深刻轉型和迅速發展的中國金融業帶來哪些教訓?帶著一系列的問題,我們專訪了雷曼兄弟前宏觀經濟學家范文仲。
上海證券報:次貸危機發展到了今天,您如何看待危機本身和各國的反思情況?
范文仲:美國次貸危機已經逐步演變為自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以來全球最嚴重的一次金融危機。針對次貸及其引起的經濟動蕩,各國金融監管機構和國際金融組織都對危機爆發的根源和金融監管機制的缺陷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并提出了一系列改進金融監管的建議,但從內容來看,這些反思大都局限于危機的表象,應對措施也往往著重于抵押貸款流程的改造和監管機構的重組。從制度上看,本輪次貸危機的爆發具有其必然性,真正吸取次貸危機教訓,必須從行業宏觀變遷、機構微觀行為、投資決策方式和監管理念等方面對近二十年國際金融變遷的歷程進行全面反思,確切地把握其制度性根源。
上海證券報:您認為有哪些教訓訓值得我們認真吸?。?/p>
范文仲:第一,金融危機總在不同程度上重演,但人們對于危機的記憶常常是短暫的。上世紀80年代以來,過度宣揚金融自由化使金融體系喪失了對風險的警惕,過早撤除了資本市場和銀行體系之間的防火墻。
上世紀初,西方市場經濟體系發展步入黃金期,市場萬能主義在歐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盛行。這種對金融自由主義的盲目崇拜最終釀成了1929年的美國經濟大危機。1933年,美國吸取“大危機”的教訓,暫時拋棄了自由主義的盲目信條,頒布了《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建立了現代金融業分業經營的防火墻。該法案第16節禁止商業銀行從事股票投資,限制它們作為代理人進行證券買賣的權力,并禁止其從事證券承銷和經營私人公司發行的證券。摩根銀行也被一拆為二:一個是商業銀行J.P.摩根,另一個是投資銀行摩根斯坦利。這種分隔,保證了經濟增長中最為重要的融資需求可以通過兩條相對獨立的渠道來滿足:一是商業銀行信貸,即間接融資渠道;二是資本市場籌資,即直接融資渠道。
縱觀戰后美國幾次大的金融危機,分業經營形成的防火墻對防范危機擴散和開展救助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比如,在1980年代初的"儲貸危機"中,由于防火墻的保護,盡管美國銀行體系受到嚴重沖擊,但資本市場卻保持相對穩定,推動經濟增長的投資資金需求可以通過直接融資滿足,銀行系統也可通過資本市場融入資金,最終擺脫危機。與此對應,1987年10月“黑色星期一”股災中,資本市場受到重創,而由于防火墻的作用,美國的銀行機構維持穩健經營,信貸渠道依然暢通,幫助美國經濟成功度過危機??梢哉f,美國金融大危機后確立的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的分業經營原則,使得美國金融體系依靠“兩條腿走路”,實現了融資渠道的穩健暢通。
但是,1980年代以后,金融自由化的浪潮在全球再次蓬勃興起。在“金融自由化”的旗幟下,各國紛紛拆除金融市場和商業銀行之間的防火墻,商業銀行的信貸業務和投資銀行的證券業務在“發起-分銷”等新商業模式下相互交織,風險交叉傳遞。美國金融體系原本相對獨立的“金融市場”和“銀行機構”兩條腿,在金融自由化的推動下,又演變成“一條腿”。一旦這唯一的一條腿出現問題,融資功能完全喪失,整個經濟體系都陷入危機,難以自拔。本輪次貸危機的演變正是一個鮮明的寫照。
第二,金融創新是一把雙刃劍,如果片面強調產品創新,而忽視制度建設,將導致金融市場對風險定價(risk pricing)核心功能的失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