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臨近,供熱企業即將再次面臨供熱高峰。但是,煤炭價格的高企和熱價的限制卻讓熱電企業面臨困境。
面對熱電企業的困境,包括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和中國城鎮工業協會在內的多家行業協會已向有關部門提交報告,建言調整熱價,出臺相關行業扶助政策。
而國家能源局的一位官員也向本報記者表示,繼電價、煤價做出調整之后,熱價成了有關部門關注的新重點,目前正在醞釀出臺熱價調整的相關政策。
熱電全行業虧損
近年來,煤炭等熱電企業主要上游原料價格持續上漲,而作為熱電企業主要產品的電價和熱價長期受到限制,因此造成價格倒掛,熱點產業面臨困境。
早在2007年年底,已經陸續有熱電企業發生虧損嚴重,無以為繼的情況。而在今年冬季用熱高峰到來之前,幾家行業協會都開始了對行業情況的摸底和政策建議的起草工作。
5月下旬,中電聯派出調查組,到江蘇、浙江、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和廣東省四個典型的省份的10多家熱電企業進行實地調研。而調研結果不容樂觀。
據中電聯提供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熱電聯產產業發展迅速,2008年達到全國發電機組總容量的18%以上。全國熱電聯產的年供熱量達227565萬吉焦,占全國總供熱蒸汽量81.2%。
調查組成員、中國機電工程學會熱點專委會原秘書長王振銘向本報記者表示,目前全國熱電行業幾乎出現了全行業虧損的情況,熱電企業停產的情況幾乎在每個省份都已經出現。
同時,北京供電協會秘書長郭文生告訴記者,往年夏季,北方地區的熱電企業都已開始采購冬季居民供暖用的煤炭,但今年這些熱電企業有很大一部分的煤炭都沒有落實,因為煤價過高且企業無錢買煤。
自6月以來,國家發改委兩次調整電價,并限制了煤價。同時,各地也出臺了煤價的臨時價格干預政策。
這些舉措大大緩解了電力企業的困境,但是熱電企業卻很難從中受益。王振銘表示,目前國內的很多熱電聯產企業并不像大型的發電集團,它們規模小,產權分散,資金鏈脆弱。小規模的電價上漲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同時,與大型發電集團不同,熱電企業的煤炭供應并不是通過專門的燃料公司,按照長期合同供應。而煤炭限價的范圍主要限于國有大礦,對于熱電企業的大部分采購來源——煤炭中間商發揮的作用非常有限。因此熱電企業購買的煤炭仍是按照不斷上漲的市場價格。
而由于熱電企業的煤炭購買量有限,運費也比大型發電集團高出很多,這就進一步提高了熱電企業的成本。
政策建議:減稅、提價
數據顯示,熱電企業由于同時生產熱和電,能源利用效率在45%以上,遠遠高于火力發電的37%。因此,有關部門多次發文,鼓勵發展熱電聯產。但是由于有關支持政策遲遲沒有出臺。
國家發改委和建設部早在2005年底已經出臺了《關于建立煤熱價格聯動機制的指導意見》,規定當煤炭到場價格變化超過10%后,即相應調整熱力出廠價格。
而由于該指導意見確定,煤熱價格聯動的聯動周期應該不少于一年,這大大落后于近年來節節上漲的煤炭價格。因此煤熱聯動機制并沒有最終得以實行。
而在日前各行業協會所提交的報告中,調整熱價的建議被多次提到。
王振銘認為,熱價分為民用熱價和工業熱價兩個方面。雖然提高熱價對于緩解熱電企業目前的困境會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但民用熱價的提高將考驗民眾的承受能力。
不過,目前工業熱價的提高尚有一定的空間。“因為用熱企業如果自己買煤發熱,同樣也要承受煤價上漲的壓力。”王振銘說。
在提高熱價之外,出臺相關行業的扶植政策的呼聲也是越來越高。
中國城鎮供熱協會秘書處向本報記者表示,在綜合了目前熱電企業的相關數據后,協會已經向國家發改委、建設部和財政部發出報告,建議出臺熱電企業的減稅措施。
中電聯在調研后提交的調研報告中也指出,應當完善價格、金融、財稅政策,促進熱電聯產健康發展。
報告建議:金融管理部門取消對13.5萬千瓦以下熱電企業的貸款限制措施,出臺相應支持熱電聯產發展的金融政策。對熱電聯產技改投資所需資金,實行適當的貼息優惠政策。至于寒冷貧困地區居民采暖熱網,中央財政給予30%~50%的補助。對企業承擔扶貧幫困的成本,地方政府也應通過財政補助的辦法給予全額的支付。對于熱電廠供熱需要繳納的增值稅,能夠采取“先征后返”政策。 記者 王曉明(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