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把文化體育產業作為最重要的經濟增長點;奧運品牌的建立,將是北京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的寶貴財富。
北京奧運會已經勝利閉幕,中國經濟未來趨勢的不確定性仍未減少,各界也更關注后奧運時期如何實現經濟持續增長。
事實上,奧運對于整個中國經濟的影響相對有限,更多只具象征意義。但是,對于北京的經濟社會發展來說,奧運的影響卻非常巨大。在后奧運時期,北京的確需要面對更多的挑戰。
從某種意義上看,奧運與經濟周期性因素、經濟體制改革因素結合在一起,恰好成為中國經濟結構優化、產業升級過程中的一道“分水嶺”。在奧運之后,適應增長方式轉變的大環境、改善發展模式、發揮比較優勢,成為各地區、各行業首先需要解決的難題。
近期,各地都在產業結構挑戰方面努力有所創新,例如廣東提出了“騰籠換鳥”的思路,以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工業服務業,來代替原有的低端制造業。而對于北京來說,則需要在后奧運時期,繼續發揮奧運的后續效應,把握好產業結構調整中的重點。
體育文化產業當借勢上位
在后奧運時期,北京應該把文化體育產業作為最重要的經濟增長點,重復發揮其經濟拉動作用??梢灾v,奧運前所未有地開啟了國民的健康意識與體育熱情,在奧運結束后的很長時間里,這都將成為首都市民關注的焦點。充分利用這一歷史時機,改善文化體育產業的政府支持與市場運作模式,將對于北京經濟轉型具有重大意義。當然,北京在發展文化體育產業的過程中,要注重以服務大眾為基礎、徹底改變政府的不適當干預與管制、充分借鑒國際大都市的文化體育發展模式。
在后奧運時期,北京還應當把金融服務業作為重要的經濟支撐點。從各國經驗來看,一個大型經濟體需要不同層次的區域金融聚集中心,首都往往具有特殊的地位。雖然由于其特殊的地位,北京在聚集銀行類金融機構方面有先天優勢,但由于服務意識、政府職能轉變等方面步伐有限,在金融服務發展方面卻有所落后。
為了更好地發展與首都地位相適應的現代金融體系,需要注重兩方面問題,一是努力鞏固和發展“間接金融中心”,促使銀行等各類機構真正從“政府調控部門”,向“服務性部門”轉變,二是突破首都地位帶來的政策敏感性,促進金融產品、金融機構、金融業務、金融市場等方面的創新,在金融改革方面爭取體現一定的比較優勢。
借品牌效應完成國際化轉型
在后奧運時期,北京還要注意繼續發揮奧運品牌效應,進一步實現向國際化大都市的轉型。奧運的舉辦,使北京充分把各方面優勢展現在世界各國面前,在信息時代,這種品牌效應是巨大的財富。對此,北京應該抓住歷史契機,一方面大力發展國際化都市應有的信息、技術、服務、旅游等朝陽產業,另一方面全面促進政府管理水平的提升,徹底擺脫計劃體制下的觀念束縛。
在后奧運時期,北京也要努力成為區域協調的主角,與周邊地區實現經濟共贏。奧運的舉辦,促進了北京與周邊地區在產業布局、節能環保、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密切合作與聯系。
“京津冀”成為繼珠三角、長三角后的經濟增長第三極,但受諸多現實因素影響,京津冀協作的進展緩慢;奧運卻恰好促進了該地區重大項目合作的突破。后奧運時期,北京應該進一步探索區域間政府支持與市場對接的模式,發揮產業互補與資源合作。
總之,只要應對得當,北京的“后奧運經濟”可能比“奧運經濟”獲得更為強勁的經濟社會發展動力。
(楊濤 中國社科院金融所貨幣政策研究室副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