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上半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7.9%,其中,6月份同比上漲7.1%,比上月回落0.6個百分點,比1至5月份低0.2個百分點。有觀點認為,這是多項宏觀調控政策綜合作用的結果。那么,我們應該如何評價當前宏觀調控政策對抑制通脹的作用?未來物價走勢如何?記者就此類問題與南開大學虛擬經濟與管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劉曉欣進行了對話。
記者:從2007年開始,中央為防止經濟過熱采取的各項綜合性政策,其主要的目標就是緩解通貨膨脹壓力,控制貨幣量的投放。那么請你談談如何評價當前宏觀調控政策的作用?
劉曉欣:就宏觀政策而言,針對銀行體系流動性偏多、貨幣信貸擴張壓力較大、價格漲幅上升的形勢,2007年至今,貨幣政策逐步從“穩健”轉為“從緊”,實施了一系列緊縮政策的“組合拳”,在控制貨幣供給過度增長、緩解通貨膨脹壓力方面的確取得了一定的政策效果。據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08年6月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增幅比上月末低0.7個百分點;狹義貨幣供應量(M1)增幅比上年末低6.86個百分點,比上月末低3.74個百分點;2008年上半年凈回籠現金194億元,同比多回籠2.4億元。
同時,對金融機構的貸款控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各項貸款增速趨緩,2008年6月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余額為30.51萬億元,同比增長15.17%。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28.62萬億元,同比增長14.12%,增幅比上年末低1.98個百分點,比上月末低0.74個百分點。上半年人民幣貸款增加24525億元,同比少增899億元。
總體看,通過貨幣、財稅、貿易、土地等一系列政策實施,上半年宏觀調控獲得了預期的成效。
記者:我們看到,在全球流動性過剩和通貨膨脹的大環境下,我國的價格仍存在較大的上漲壓力,你認為價格持續上漲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劉曉欣: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歷過兩次嚴重的通貨膨脹。2007年開始的新一輪物價上漲與前兩次相比,在體制環境、經濟開放度、總供求格局等方面有著很大不同。這一輪價格上漲更為復雜,是多種因素疊加引起的,但主要原因是外匯占款的不斷增加,國內流動性膨脹加劇。
據最新統計資料顯示,2008年6月末,國家外匯儲備余額18088億美元,同比增長35.7%。我國貨幣供給量的持續增加,不僅僅是由于銀行的信貸擴張,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是由于大量的外匯占款所引起的。而之所以會出現大量的外匯占款,是因為我國國際收支多年來形成的雙順差---即國際收支的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均為順差,這意味著無論是一般的國際貿易,還是國際資本流動,我國都處于資金的流入方。大量的外匯被兌換成人民幣,在增加我國外匯儲備的同時,也增加了貨幣供給。而且,近些年來國外資本通過資本項下流入已經逐漸成為我國雙順差所表現出的新特點。
尤其是在人民幣持續升值、美國次貸危機不斷加深、美元持續疲軟的環境下,大量的國際資金為了規避美元和次貸危機風險,獲取升值收益,紛紛通過各種渠道進入我國。國際游資的進入和貿易順差共同造成了我國目前的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下的雙順差,形成了大量的外匯占款。
記者:雙順差的不斷擴大是否會造成我國通脹壓力?
劉曉欣:雙順差的不斷擴大,必然會對人民幣產生更大的需求,造成貨幣供給被迫增加。而流動性的不斷膨脹,必將推動物價的上漲,增大通貨膨脹的壓力。而且,國際游資的大量涌入,也會對我國的資本市場乃至經濟運行造成沖擊。
記者:有觀點認為,人民幣國際化可以很好地解決國內的流動性過剩,緩解通脹壓力。你的看法是什么?
劉曉欣:從長期看,實行人民幣國際化是一條可行并有利的道路。人民幣國際化是指人民幣能夠跨越國界,在境外流通,成為國際上普遍認可的計價、結算及儲備貨幣的過程。目前造成我國國際收支雙順差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大量的資金只有流入的通道(入口)而沒有流出的通道(出口),使得資金不得不在國內囤積,造成國內的流動性過剩,并引起通貨膨脹的壓力。而人民幣國際化則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通過將人民幣作為國際貨幣向外輸出,在獲得海外資本收益的同時,還可以解決長期存在的雙順差問題,有效地緩解國內流動性過剩,減輕通貨膨脹壓力。
記者:抑制通脹壓力,我們還面臨哪些困難?
劉曉欣:進入2007年,國際市場的基礎原材料價格,如糧食、石油價格大幅攀升。在2007年初,石油期貨價格還只有50多美元一桶,而現在已經漲至140美元左右;2008年初糧食價格的大幅上漲,更是造成了一些國家出現糧荒。這些基礎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已經不再是簡單的供求力量所能解釋的,這其中更多的是在世界范圍內的流動性過剩,大量資金變身為投機資本,在現貨和期貨市場上進行大肆炒作,從而造成了原材料價格的普遍上漲。隨著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對原材料的需求量會持續增加,原材料的對外依存度會不斷提高,國際市場上高漲的原材料價格很容易對我國企業的生產成本造成壓力,推動我國的生產者價格指數(PPI)上行。我國目前的經濟政策雖然對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但面對來自國際市場的沖擊,還無法發揮作用。被國際市場拉升的PPI最終會反映在CPI上,對我國的物價穩定造成外部壓力。所以,從國際大環境、大背景上看,我國控制通貨膨脹仍是一項艱巨的任務。
要把握好宏觀調控的方向、重點、力度和節奏,繼續堅持穩健的財政政策和從緊的貨幣政策,增強宏觀調控的預見性、針對性和有效性。并根據國內外經濟環境的變化及時調整,避免經濟出現大的起落,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同時,我們還要高度加強對金融風險的防范,進一步加強金融監管,尤其要加強對短期跨境資本流動的監管,妥善把握金融開放的節奏和幅度,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促進資本市場和房地產市場穩定健康發展,防止資產價格波動過大。(程瑞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