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市論壇2007北京峰會11日發布的國內首份《中國城市品牌價值報告》顯示,我國四大直轄市排名居前,但從單項指標看,這些大型和特大型城市也存在一個“軟肋”——在宜居指標方面得分都比較低,特別是置業成本的得分均為負數。四大直轄市的問題,也是正在發展中的許多中國其他城市共同面臨的問題。
中國城市品牌價值研究課題組組長、北京國際城市發展研究院院長連玉明教授說,這種巨大的反差給中國城市建設敲響了警鐘。如何在解決困難群眾住房問題方面實現突破,是許多城市共同面臨的一項緊迫工作。
報告首創“中國城市品牌價值指數”,以“宜居、宜業、宜學、宜商、宜游”五大指標體系,對全國287個地級以上城市品牌價值進行了系統分析。“2007年中國城市品牌價值”排名前10位的城市分別是:北京、上海、深圳、廣州、南京、杭州、青島、成都、寧波和蘇州。另外兩個直轄市天津、重慶分別排在第11位和第21位。
排名結果顯示,在“宜商”指標方面,四大直轄市在所有城市中的優勢最為明顯,其平均得分達到8.028。分城市看,上海以12.244位居首位,北京10.183位居次席,重慶、天津尾隨其后。
“宜學”指標是四大直轄市優勢比較明顯的第二大方面。該指標不僅僅反映一個城市為市民提供良好完善的成長環境,更是從一個側面來衡量城市人文環境的好壞。上海、北京的指標得分均在11分以上,領先比例很大。
“宜業”和“宜游”兩大指標中,北京的表現比較搶眼,均居四大直轄市首位。“宜業”方面,上海、天津、重慶分別居第二位至第四位。而“宜游”方面,重慶僅次于北京,居第二位。
但“宜居”指標則成了包括四大直轄市在內的很多中國城市建設中面臨的最大挑戰。
“宜居是城市發展的底線。”連玉明說,一個城市,首先應該是人的城市,首先應該滿足人居住的需要。目前我國很多城市都獲得了不少諸如文明城市、環保城市、歷史文化名城等榮譽,但在宜居城市的建設上則遇到了最大的難點。
連玉明以北京為例說,雖然北京被評為最“宜業”和最“宜游”城市,但在“宜居”城市的建設方面則面臨一系列問題。如交通擁堵、房價飛漲、環境污染等,使宜居成為北京城市發展的一個軟肋。
對于“宜居”,國際上有很多標準。其中一種標準提出,城市人均擁有水資源達到1200立方米才能算宜居。但北京的人均水資源擁有量僅為300立方米。不僅如此,北京正面對嚴峻的人口和環境資源壓力。根據最新統計,北京目前常住人口達到1530萬人,而北京的“十一五”規劃目標是到2010年人口控制在1600萬人。
“可以說,宜居城市建設是中國城市的真正挑戰,是一個需要幾百年、上千年演變的歷史過程。”連玉明說。
房價上漲較快,已經在不同程度影響了兩個城市的投資環境和居住環境。它也是包括四大直轄市在內的中國城市在“宜居”城市建設中面臨的最大問題。
某房地產網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近85%的投票網民認為北京越來越不宜居,84%的網民認為房價高漲是影響宜居的重要原因,近60%的網民認為在高房價壓力下很難做到宜居。
從排行榜看,城市品牌價值前10位的城市中,有5個宜居指數為負,而10個城市的置業成本均為負,其中置業成本最高的5個城市分別為深圳、上海、蘇州、北京和杭州。
根據國家發改委和國家統計局8月中旬聯合發布的二季度房價指數,全國70個大中城市房價二季度同比上漲6.3%,其中平均漲幅排在前3位的城市分別是深圳(14.3%)、北海(12.5%)和北京(9.5%)。
與去年同期相比,7月上海的房屋銷售價格指數同比增長2.1%。其中新建商品住宅價格同比上漲2%,二手住宅價格同環比均上漲2.3%。雖然漲幅落后于全國平均水平,但3個數據都比上個月有了明顯提升。
北京市統計局和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7月下旬發布的消息稱,北京五環路以內住宅期房均價過萬元,房價連創新高。8000元的銷售均價曾是去年京城的主流銷售產品,而如今在五環內已經面臨“絕跡”。杭州7月二手房成交均價首次突破萬元大關,8月則繼續站在萬元以上,似乎徹底宣布“萬元房”時代的來臨。
連玉明表示,房價持續上漲將增加企業的商務成本和個人的居住成本。一旦達到某個臨界點,企業從城市優良的商務環境中得到的好處趕不上商務成本的支出,企業就要考慮搬到商務成本較低的周邊地區,個人也可能依據同樣的原理搬離該城市。近幾年,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等地房價上漲較快,已經不同程度影響了城市的投資環境和居住環境。(郭永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