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5年來,中國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在此過程中,中國百姓究竟得到了哪些實惠?以下一組數據或許能初步給出答案:從2001年到2005年,在物價基本維持穩定的前提下,中國人均GDP由1038美元增長到1700美元,人均儲蓄余額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由5780元和6860元上升到10787元和10493元,電腦和家用汽車普及率則分別由13.3%和0.6%上升到41.5%和3.4%。
可見,這5年對全球經濟體系的參與不僅推動中國的改革開放進入了一個新階段,更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奠定了基礎,具體來說,對普通百姓生活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就業穩定、收入增長。在這5年中,中國參與多邊貿易體制的利益逐步顯現,外貿出口連年攀升,年均增長率達25%,同時,出口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超過1/3。在此過程中,外商投資企業不僅成為出口增長的主力軍,也是就業水平保持穩定的主要因素。雖然在2001年至2005年間我國城鎮新增就業人數每年達到800萬至900萬,但城鎮登記失業率卻始終維持在4%左右的低水平。
二是消費福利顯著提高。2001年至2006年,我國進口關稅的總體水平由15.6%降至9.3%。同時,我國取消了化肥、轎車和摩托車及關鍵零部件、電視機、錄音機、照相機、手表等13類產品的非關稅措施,農產品的關稅配額限制也正逐步放松。貿易壁壘的消除不僅導致了進口產品的量增價跌,對國內同類產品在價格和質量上也構成巨大的競爭壓力,加上收入的增長,中國百姓的物質消費水平顯著提高。2001年至2005年,我國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速達12%,而消費增速較快的產品大多與普通百姓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提高密切相關,如汽車、通訊器材、家用電器、音像器材、建筑裝潢材料等。
三是法制觀念日益增強、社會生活更加有序。5年中,僅國家立法機構和中央政府制定、修改和廢除的法律、法規和部門規章就達2000多件,基本形成了一套涵蓋工業、農業和服務業三大經濟部門,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和知識產權保護四個領域的與國際規則趨同的國內法律制度框架。市場經濟規則的逐步完善不僅規范了政府行政行為和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更使公民的法制觀念和規則意識普遍得到增強、社會生活秩序得到保障、消費者的根本利益得到維護。
當然,我們也不應忽視伴隨入世和經濟增長所產生的一系列問題,如東西部收入差距和城鄉收入差距的擴大問題、國有企業結構調整中的失業和再就業問題等。但是,作為消費者和勞動者雙重身份的普通百姓應該清醒而客觀地認識到,總體而言,入世5年所帶來的“利”大于“弊”,而從更長遠的角度看,要在全球經濟體系之外尋求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和國民福利的全面提升是根本不可能的。因此,對于解決上述關乎自身利益問題的途徑,中國的百姓應該有一個基本的共識,那就是積極支持本國以開放的姿態進一步融入全球經濟體系。(張斌 作者系東華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