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在线中乱码,青青青国产最新视频在线观看,无遮挡免费一级毛片视频,激情国产原创在线观看

首 頁 要聞 發展觀察 新聞跟蹤 經濟發展 減貧救災 社會發展 全球招標投標 商務資訊 觀察思考 發展報告 數字報告 白皮書 中國之窗 世行在中國
政策解讀 宏觀經濟 區域發展
行業動向
行業規劃 金融證券
金融法規
貿易發展 工程項目 企業發展
國情公報 經濟數據 經濟名詞
發展要聞  -2020年中國核電裝機容量達4000萬千瓦 民資外資可參股核電建設 -歐盟REACH法規明實施 影響我3萬多企業 中國建重點實驗室應對 -央行嚴控外商投資內地房市 把好信貸關 中國房地產還能熱多久 -社會對職業教育比較歧視 維護乙肝表面抗原攜帶者合法就業權利 -中國擴大兒童免疫范圍 增25億購疫苗 衛生事業十一五規劃綱要 -A股均價與歷史高點相差1成 內地資金充裕惟未走出去形A股泡沫 -民營油企欲打包賣外資 三分格局或變兩強相爭 商務部促油企整改 -中國存在糧價上漲引發通貨膨脹風險 商務部三措施穩定肉蛋價格 -國務院決定今年試點向國企提取分紅 -07中國大學滿意度排行榜出爐:清華第3北大第10 高考人數破千萬
農業部宣布 七大措施保護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om.cn  2004 年 01 月 08 日 
字號:    打印本文章 寫信給編輯

    ●確保糧食播種面積不低于15億畝

    ●確保糧食單產不低于303公斤

    ●確保糧食總產達到4550億公斤

    農業部部長杜青林日前表示,農業部確定了七大措施,保護和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今年確保糧食播種面積不低于15億畝,確保糧食單產不低于303公斤、比去年提高11公斤,確保糧食總產達到4550億公斤。

    ———糧食播種要“三抓”。一抓四大作物。水稻:抓早帶晚;小麥:穩冬促春;玉米:恢復北方增加南方;大豆:北南雙增。二抓主產區。通過抓灌區和連片集中區帶動發展。突出抓好三江平原、松嫩平原、黃淮海地區、渭北旱塬、四川盆地、長江中下游地區、河套地區、河西走廊等灌區和糧食集中產區。三抓耕作制度,提高復種。黃淮海地區以冬小麥為主體的麥玉、麥豆套種;南方旱地的帶狀溝播等多熟種植;三北(東北、華北、西北)的麥玉、麥雜的間套種等,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優化耕作制度模式,同時要實施好保護性耕作項目。

    ———提高良種覆蓋率。今年良種覆蓋率將比去年上升5—10個百分點。春節前組織專家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的要求,對應用品種進行一次全面篩選,分作物、分地區、分季節確定今年主推品種,并盡早公布。

    ———搞好技術培訓。加大高產優質高效糧食生產栽培技術的培訓力度,確保技術到村、到戶、到田間地頭。加快組織專家對現行技術進行組裝、配套、集成,形成一批規范化、標準化的先進實用操作技術規程并向社會公布。

    ———落實防災減災措施。去冬今春發生春寒、春旱的趨勢加重,南方部分地區雨水偏少;西南、西北小麥條銹病將偏重發生。對此,應及早制訂、落實減災防災預案,積極籌措資金和物資,最大限度地減少災害損失。

    ———優化布局和品種結構。鼓勵中西部地區擴大薯類作物種植面積。適應畜牧業發展的需要,大力發展飼用作物。西北適宜地區擴大麥后飼用油菜種植,東北、西南適宜地區擴大青貯玉米,農區積極發展高產牧草生產,減少籽粒糧食的直接消耗。

    ———加強地力建設,提高耕地質量。加強冬春農田地力建設,搞好有機肥積造和土地平整;繼續改造低中產田,重點是搞好小型農田灌排設施配套完善。

    ———加強糧食預警體系建設。密切關注糧食供求和價格變化情況,充分發揮糧價上漲的市場信號,積極引導農民多種糧食;積極配合有關部門推進糧食市場化改革;發展訂單農業,搞好產銷銜接。 (江夏)

    

    《人民日報》 2004年1月8日

來源: 人民日報

相關文章:
專家提醒:中國糧食生產的“數量安全”存在隱患
中國要求土地開發整理立足保護提高糧食生產能力
1.2億人營養不良 中國實現糧食安全仍任重道遠
我國糧價6年來首次全面上揚 糧食短缺2005年達高峰
我國糧食供求局面并未大變 糧價不會大幅上漲
溫家寶:采取有力措施保護提高糧食生產能力
土地留予子孫耕--保護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述評
農業部:糧食播種面積連年大幅下滑勢頭得到遏制
中國采取六大措施 將確保明年糧食生產恢復增長
中國從2006年1月1日起將不再是糧食受援國
相關專題:
圖片新聞:
2007世界競爭力評比:中國大陸首度超過臺灣地區
中石油稱冀東南堡油田可開采100年 開發成本近60億
更多 >>

觀察與思考
中國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點
· 2008北京奧運商機
· 07中央財政資金流向 三農重中之重
更多>>
中國發展報告
中國改革評估報告 / 中國數字報告
· 中國城市發展報告(2006年)
· 中國企業家看社會責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