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奧運會帶來了無限商機,單是照明產品需求就達5億元。包括飛利浦、GE、松下、索恩以及美國量通、COPER等全球照明巨頭都已經加入,爭奪戰暗自展開。
據統計,2008年奧運會共包括36個比賽場館。
近日,飛利浦照明集團高級副總裁、東亞區總經理韓彼得向《第一財經日報》透露:在已經揭曉的競標結果中,第一個建成的2008年奧運場館——秦皇島奧體中心的照明項目已被飛利浦收入囊中。
“從2005年10月到2006年4月,這6個月將是奧運會場館競標結果最終出籠的日子。”韓彼得說。飛利浦拔得頭籌
目前,飛利浦韓彼得主管照明集團東亞區,主要包括中國內地、香港以及臺灣地區。這位五十開外、喜歡攝影、旅游和自行車運動的東亞區領頭人,在皇家飛利浦工作已有二十多年。
截至2004年,飛利浦的照明業務全球排名第一。飛利浦2005年第3財季報表顯示,與上年同期相比,整體銷售額增長5%,整體為76.26億歐元。照明業務銷售額呈現上升趨勢。在中國,飛利浦照明包攬了不少項目,北京王府井大街以及上海外灘是較為典型的案例之一。
在體育照明領域,10月23日閉幕的十運會上,飛利浦照明提供主體育場照明系統,包括專業體育照明燈具、南京奧體中心建筑群的室外泛光照明和道路景觀照明系統。另外,還包括常州曲棍球場、徐州鐵人三項比賽場地、蘇州體育中心、無錫體育中心等的照明工程。
“遺憾的是,2005年的上海F1競賽,不是在夜里舉行,否則飛利浦的商業機會將更多。”
據韓彼得透露,2005年飛利浦照明的任務主要圍繞在市場、生產、采購和研發上,讓中國成為全球的生產基地;同時,把中國變成飛利浦的采購中心。“其中,奧運成為飛利浦照明中國的關鍵。”韓彼得強調。
據了解,飛利浦競爭對手之一的美國GE,從2005年開始,就開始組建一支專門負責奧運會的項目團隊,開始了相關運作。奧運項目沒有利潤指標
記者從奧組委了解到,舉辦2008年奧運會的投入總額約300億元,扣除場館建設費用,體育設備上的投入約80億元。奧運場館建設總投資約20多億美元,其中,奧組委出資1.84億美元,其余資金的籌措將廣泛吸引國際、國內有實力、信譽高的投資者作為項目法人參與項目建設。2008年奧運會所需比賽場館總數由原來的37座調整為35座。
業內權威人士估計,奧運會體育場館帶來的照明產品需求在5億元左右,還不包括奧運村、奧運花園等其他的公共照明設施市場。為此,2005北京國際體育場館設施及體育用品展示采購會組委會特設了照明專區,為業主和參展企業搭建平臺。
奧組委市場開發部人員告訴《第一財經日報》,按照國際慣例,奧運會體育場館的照明系統必須參照兩套標準:國際體聯的標準和國際廣播電視局的標準,而實際上,后者對照明系統的要求更高。
“奧運會對飛利浦來講,不具商業意義,我們沒有利潤指標。”飛利浦照明集團東亞區總經理韓彼得說,“由于許多國際品牌也參與這個項目,競爭將會很激烈”。
記者調查后發現,GE、松下、索恩等照明企業,大多把參與奧運當成塑造企業形象、加強品牌推廣的長期性手段。
“加入世貿組織、北京奧運會和其他許多事件,會繼續使中國成為GE最重要的市場之一。”接替杰克·韋爾奇、擔任GE公司董事長兼CEO伊梅爾特曾開誠布公地說:“GE照明有3億美元的業務機會將來自北京奧運會,為此我們提高了在中國的預算。”
GE公司2005年的目標是在中國實現50億美元的銷售收入和50億美元的采購額,這成為加速推動奧運戰略的巨大動力。據悉,GE向國際奧委會贊助的產品有15大類,包括能源發電系統、能源配電系統、家用電器、燈具和照明系統、安防設備和系統以及醫療影像和運輸等。這些產品將用于北京奧運會的國家體育場、國家游泳池、奧運會體育中心等30多個硬件項目。
上述奧組委人士認為:“對企業來說,奧運不只是一屆運動會,而是向世界展示其品牌價值的機會。”中國廠商體育營銷是軟肋
據了解,在這次場館照明競標中,除了七八家外資廠商,還包括佛山照明等十多家中國本土企業。與擅長操作體育營銷的外資相比,中國廠商突出重圍的可能性有多大?
“體育照明在照明技術領域,技術要求很高。”韓彼得表示,“對燈光系統的感受、電視轉播的光線需求,是體育照明技術含量極高的兩大主因。此外,其設計還必須考慮體育協會的專業要求,業主、居民及環境保護對光污染的要求。”
業內人士估計,雖然中國基本形成浙江和廣東兩大照明產業中心,誕生了雷士、佛山照明這種在照明領域發展迅速的企業,但中國奧運會設備國產化率僅有望接近50%,這意味著號稱全球制造業中心的中國,在品牌創造中只達到上世紀90年代的國際水平。
北京奧組委人員卻不太同意這一說法,北京奧組委會市場開發處李北向表示,奧運會的設備采購以公平、公正的原則面向所有的企業開放。但奧組委中方有關人員也表示,在實際情況中,因絕大多數產品同質化,品牌形象對專家組的心理印象也非常關鍵。
松下的一位中層表示,在中國的照明市場,要想打響自己的品牌,并推向國際,三個因素必須優先考慮:首先是根據市場變化和消費者的需求,建立行銷網絡;其次,根據中國市場情況,推出在成本價格上有足夠競爭力的產品;最后,整個架構里,充分利用中國本土的人力資源。
清華大學市場營銷系副教授胡左浩認為,內資企業的研發力量和品牌投入遠遠不夠。
“對中國企業來講,企業領導需要具備品牌意識和執行力,在此基礎上打造國際化品牌價值,這是民族品牌走上國際化道路的關鍵。”胡左浩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