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烏魯木齊3月2日電 (郭詠) 現年47歲的退伍軍人王奮賡,盡管只有大專學歷,人生多數時間在軍營中度過,然而一直潛心鉆研哲學,21年來筆耕不輟,終于著成60萬字哲學作品《和諧論》,在當地化為美談。
地窩子里走出的“哲人”
1985年9月,從軍校畢業后,王奮賡走進了新疆軍區某紅軍師工兵營。 “訓練很苦,讀書學習都是擠時間。走出校門后,理論知識和社會實踐的落差,讓我時常陷入深深的思考中。”王奮賡對哲學命題的思考尤其是對“和諧”命題感興趣,緣于他對月亮的好奇、對球體的感悟。
1988年,王奮賡在緊張的訓練間隙,開始動筆寫作《和諧論》。
王奮賡所在部隊在擔負戰備值班任務的同時,還肩負著支援地方建設的任務。在支援地方輸油管道建設的施工中,部隊在施工點附近開挖了地窩子。官兵們工余時間就在地窩子里學習生活。王奮賡要寫出哲學專著的豪情,如一粒粒有了水和溫度的黃豆,在地窩子里無聲無息地生長著。
王奮賡說,他最幸福的,就是一個困擾多日的難題得以破解。行軍中,他大都在構思專著章節和論證學術命題。
王奮賡說:“學術研究是孤獨的,尤其是并不吃香的哲學。不理解的人都說我癡了。”
從過去聊到現在,王奮賡把目光落在了面前的《和諧論》上。從這本60萬字、492頁的專著中,記者分明看到了人到中年的王奮賡對學術的癡迷。“咋能想到,這一寫就是21年,從青年到中年、從軍營到轉業地方,仿佛生命只是為此而運轉,甚至連吃飯都不重要了。這部專著承載了我的全部青春吶。”
家務統統交給“賢內助”
提起《和諧論》,王奮賡的愛人王美榮心中五味雜陳:“老王癡迷寫書,連醬油都不知道在哪兒買。家里的事,他這21年來沒操一點心。”王美榮的目光落在了王奮賡已漸白的鬢角上,心疼地用手拂去丈夫衣領上的灰塵。給記者遞過來厚實的《和諧論》,王美榮眼圈紅了,“這部書出版了,老王的心血沒有白費,我們一家人的心血沒有白費。”
王美榮性格好強,當軍嫂的熱乎勁還沒過,王奮賡就開始動筆著述了,“那時家中還沒有電腦,書稿都是寫在紙上,家里幾乎每片紙上都有老王寫的字”。
1999年底,王奮賡轉業后,定居烏魯木齊。
沒有了職業“拖累”,王奮賡進入了“坐家”境界,《和諧論》占據了他的全部心思。等到草稿匯總,60萬字,能裝半麻袋,手謄一遍就用了4個月時間。
兒子“客串”打字員
書稿要送出版社,必須出一套打印稿,王奮賡和王美榮猶豫再三,最后咬咬牙,花800多元錢在烏魯木齊市紅旗路電腦商城買了一臺二手486電腦和一臺針式打印機。
“這臺486電腦可把老王害苦了——他打字速度本來就慢,486電腦又老舊,有時候輸入文字還會莫名其妙地丟失。”王美榮說。
王奮賡回憶說,一次朋友來家里幫忙,不知道怎么搞的,將已經輸入電腦里的將近一半的文字給搞丟了,“我當時都快急瘋了。出版社催著要書稿,沒辦法,還得從頭再打一遍。最慘的還不是這一次,今年初,我已經和出版社簽定了出書合約,一月份就要出《和諧論》的完整電子版,而當時我的手中只有一部打印的《和諧論》書稿。那臺486電腦里雖有一部分內容,但是沒有U盤接口,取不出來。”
無奈至下次,王奮賡和王美榮夫妻倆專門買了一臺掃描儀,掃描那部打印的書稿,可是掃描出來的全是亂碼。這下可把夫妻倆急壞了,甚至想到了雇人打字。可是一打聽,60萬字的書稿打印費要6000多元。而按千字一元錢計費,根本沒人干。
“一個從內地來新疆打工的小伙子答應幫忙,可是只打了兩天的字,連錢也不要就說什么也不干了。”王美榮回憶這段經歷時直搖頭,“普通人平均一小時可打1000字左右,一天8小時不停手,最多打10000字,60萬字要全神貫注地坐在電腦前打兩個月呀。”
王美榮告訴記者,這本書能如期出版,兒子王競博也是“有功之臣”。看著電腦外行的父母愁苦犯難的模樣,當時正在讀高三的王競博主動當起了父親的打字員。
“當時,競博正處于高考復習階段,學習任務很重。但是,每天做完功課,他就坐在電腦前幫父親將紙上的字符輸入到電腦里,每天都打到次日凌晨兩三點鐘。這本60萬字的著作,將近40萬字是兒子輸入到電腦中的。”王美榮說。
王奮賡對兒子的“支援”也是嘖嘖稱贊。他告訴記者,如今在海南省海口經濟學院上大學的王競博,是他們夫妻倆的驕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