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現(xiàn)場
新華網(wǎng)廣東陽江9月27日電(記者黃浩苑)隨著裝載“南海1號”的水晶宮重新注滿海水,南宋古沉船“南海1號”的博物館內(nèi)首度試發(fā)掘工作27日結束。
據(jù)廣東省文物局副局長魏峻介紹,本次對“南海1號”的試掘工作有三個目的:一是檢驗在博物館里進行挖掘工作是否可行。其次是“南海1號”出水已經(jīng)有兩年多的時間,此次試掘是要檢驗沉船在沉箱中的狀況。最后是要提取文物樣本做文物保護試驗,為今后大規(guī)模發(fā)掘做好文物保護的方案。
“本次試掘采用水下考古和陸上考古綜合作業(yè)的方式。”魏峻說,陸上考古的方式便于測繪和采集樣本,而水下考古的方式便于保護文物。試掘先是用一個月的時間進行水下考古作業(yè),用抽泥機將淤泥逐漸清除,并收集表層的文物樣本。自9月21日起抽排水晶宮的海水,等水位降至7米,沉箱表層露出水面后,再進行陸地考古。
記者在現(xiàn)場看到,除了試掘清理出的4個探方外,沉箱上的淤泥仍然呈流蘇狀。“如果淤泥板結成塊,就會對船體造成壓力。”魏峻說。在此次試掘過程中,考古隊每一步都圍繞著保護古沉船的目的進行。
位于船體中后部的3個探方一字排開,“南海1號”的兩端船舷和隔艙板清晰可見,并且,船體的木材仍然維持黃色。“船舷、船艙的木質(zhì)仍然十分堅硬。與之前甲板上的碎片發(fā)軟不同。并且上甲板的顏色發(fā)黃而不是發(fā)黑,這就足以證明‘南海1號’保持完好,沒有被碳化。”魏峻說。
整體打撈的“南海1號”進入水晶宮后,通過模擬水環(huán)境的方案進行保存。“這種保存方式為世界首創(chuàng),沒有經(jīng)驗可以借鑒,各界對‘南海1號’的保存情況高度關注。”魏峻說。
“從4個探方對船體的定位情況來看,兩端船舷距沉箱的邊緣均有1.3米,而隔艙板也整體與長距垂直,這表明‘南海1號’在沉箱中的位置放得很正,沒有偏倚。‘南海1號’對研究中國古代造船史提供了寶貴的資料。”魏峻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