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千篇清代科舉考試的八股文范文、《論語》、《大學》、《中庸》等書的內容被密密麻麻地抄錄在小小的宣紙上———一套長約11.5厘米,寬約6.5厘米,沒有裝訂,按內容用宣紙條捆扎成疊的“手抄書”近日在中山三鄉鎮與世人見面。據看過這套“手抄書”的人說,這可能是清代科舉考試的作弊工具。
“手抄書”裝在一個銹跡斑斑的鐵盒子里,宣紙已經發黃,但字跡仍然十分清晰,一張只有卷煙紙般大小的宣紙上抄錄了800多個約兩毫米見方的蠅頭小楷,并用紅色圓點斷句。“手抄書”抄錄了《上孟》、《中孟》、《學庸》、《上論》等書的內容,包含了廣西、粵西、湖南、安徽、山東等地以及江南鄉試的優秀科舉考卷,內容幾乎涵蓋了科舉考試所有內容。
這套“手抄書”是三鄉鎮古鶴村村民鄭乃杰祖上流傳下來的。“大約流傳了100年上下,在文革期間,家族很多物品都丟失了,但這套書卻保存了下來。”鄭乃杰說,曾經有人出錢購買這套資料,但他沒有賣。聽說三鄉興建民俗博物館,他便將這套書捐出來。
據鄭乃杰介紹,他家祖上因出了“一舉三買辦”而十分顯赫。他的爺爺鄭文饒是清代的國學生。鄭乃杰推測,這套“手抄書”可能是他爺爺收藏的。
“嚴格地說,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科舉考試學習用書,而是清代科舉考試中比較流行的一種考試作弊工具。”三鄉鎮有關部門一位深諳民俗文化的負責人看過這套“手抄書”后認為,在清代晚期,印刷術已經很發達,完全沒有必要手抄科舉考試資料,從里面所抄錄的八股范文可以看出,這些文章都是從當時流行的科舉考試范文印刷本上抄錄下來的。況且,紙張和字體都這么小,也不利于學習。這套“手抄書”對于研究清代科舉制度頗有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