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原標題:加強和改善黨對全面深化改革的領導 開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更加廣闊前景——10位專家解讀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
03 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與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
西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教授 王文余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緊緊圍繞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當前,全面深化改革,其廣泛性、深刻性、復雜性前所未有。國際國內環境更加復雜多變,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各種矛盾相互交織,各種訴求相互碰撞,各種力量競相發聲,各式各樣的“改革藥方”爭相涌現,改革處在攻堅克難的關鍵時期。在這樣的背景下,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只能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而不是削弱、更不是取消黨的領導。
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要求。馬克思主義價值觀是以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為主體、以人的全面自由發展為理想目標、以勞動人民利益需求為價值取向、以集體主義為核心的新價值觀。中國共產黨在南湖游船上誕生就昭示了黨與人民群眾“舟與水”的密切關系。人民民主制度是在吸取人類制度文明史上一切優秀成果基礎上的偉大創舉,但人民民主制度還有不完善地方,其制度的優越性還沒得到充分展現。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必須充分保證人民的主人翁地位,維護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必須不斷加強民主法制觀念的培育,提高人民依法行使權力的意識和能力;必須不斷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把人民民主落實到底。要讓全體人民真正感受到自己有更加充分享有和行使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的權力,真正感受到人民民主的廣泛性和真實性。
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只有堅持依法治國,才能充分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才能鞏固和加強黨的執政地位。必須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要讓全社會真正感受到法律的威嚴,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違法必究。要使人民群眾的權益切實地得到法律的保障和維護,讓人民群眾真正感受到公平正義無處不在。這樣,人民民主就能得到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發展,黨的領導就能得以鞏固和加強。
總之,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必須實現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和依法治國三者的有機結合。沒有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就會落空;沒有廣泛充分的人民民主,黨的領導就失去了合法性基礎;沒有依法治國,人民當家做主就沒有保障,黨的執政地位就得不到鞏固和加強。
04 全面部署文化體制改革,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北京市社會科學院首都文化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副研究員 郭萬超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繁榮和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具有全局性戰略性的地位和作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對文化體制改革的全面部署,必將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提供新的強大動力。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必須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這個根本。核心價值理念構成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文化體系的內核,是支撐國家與文化發展持續的精神力量。它還是一個國家根本利益在文化上的反映,是一個國家解決最為緊要的“國家認同”問題的關鍵。深化文化體制改革,首要任務就是要在文化多元、思想多樣的格局下,使我們的文化制度更加有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構建,更加有利于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更加有利于鞏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必須抓住完善文化管理體制這個關鍵。經過多年的改革調整,產生于計劃體制下的文化管理體制已有很大改觀,但還不能完全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需要。現在一些地方政府熱衷于親自辦文化,職能轉變緩慢,出現越位、缺位、不到位同時并存的現象。比如,現在在全國遍地開花的文化項目、文化園區、冠以各種名目的藝術館、博物館等,令人擔憂。一項統計顯示,目前全國大小的文化產業園超萬家,同質化傾向嚴重。這次全會要求:“按照政企分開、政事分開原則,推動政府部門由辦文化向管文化轉變,推動黨政部門與其所屬的文化企事業單位進一步理順關系。”根據現代政府的職能與文化發展的基本規律,政府在文化發展中要定位于加強規劃,培育環境,制定政策,注重引導,為產業發展提供動力、支持與保障。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必須著力建立健全“兩個體系”這個基本任務。一個是現代文化市場體系,另一個是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發展文化市場,重點是著力培育具有競爭力的市場主體,要實現大的文化集團和具有創意的小微企業均衡發展,公有制文化企業與非公有制文化企業協調發展;其次還要打破區域、行業、所有制界限,促進文化資源在全國范圍內流動;第三是建立多層次文化產品和要素市場,鼓勵金融資本、社會資本、文化資源相結合。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一是要促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二是要特別注意推動文化服務項目與群眾文化需求有效對接;三是要引入競爭機制,推動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