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重要節點——對剛剛走出國際金融危機驚濤駭浪的中國而言,2010年既是全面實現“十一五”規劃目標的決戰之年,也是為“十二五”發展打基礎的重要一年。
這是一次關鍵抉擇——面對后危機時期極為復雜的形勢,能不能把握世界經濟格局大變革、大調整的機遇,乘勢而上、先人一步,關系中國經濟社會長遠發展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戰略全局。
3月,謀劃關鍵之年發展方略的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和全國政協十一屆三次會議在北京舉行。經過10多天的審議、討論、交鋒,5000多位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視野越來越開闊、思路越來越清晰、認識越來越一致。當拂面的春風驅走嚴冬最后的寒意,2010年的中國兩會向世界傳遞出“中國共識”——
在“加快”上下功夫,在“轉變”上動真格,在“發展”上見實效——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刻不容緩
“去年一季度,廣東經濟增速30年來第一次低于全國。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讓我們深深感受到,長期過度依賴國際市場的發展方式難以為繼,粗放型增長方式難以為繼,依靠物質投入外沿擴張的發展方式難以為繼。”全國人大代表、廣東省省長黃華華的這三個“難以為繼”,引起許多代表委員的共鳴。
“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沖擊,表面上是對經濟增長速度的沖擊,實質上是對經濟發展方式的沖擊” ——兩會期間,代表委員熱烈討論,最深刻的體會凝練成一句話: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刻不容緩。
全國人大代表、浙江省委書記趙洪祝的一番話發人深省:我們能否取得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沖擊的全面勝利,不僅要看經濟增長速度是否恢復甚至超過危機之前的水平,更主要的是看能否抓住“危中之機”,來加快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繼續推進重點產業調整振興,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進一步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加快發展服務業,打好節能減排攻堅戰和持久戰,推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政府工作報告從6個方面,對2010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優化經濟結構作出安排。
“每一個方面都有相應的政策和具體的要求,6個方面相互聯系,構成2010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路徑圖。”全國政協委員、河南弘昌集團董事長陳世強說。
說轉變、話發展、擺問題、談思路……打好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場硬仗,成為2010年兩會最熱的話題—— “今年制定8%左右的增長預期目標,意味著我們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調結構、促轉變上,放在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上。”全國人大代表、上海市委研究室主任王戰建言,“要切實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通過政策、制度推動發展方式轉變。”
“要長遠發展就要調整結構,就要痛下決心轉變發展方式。”全國人大代表、湖南婁底市市長張碩輔說,“婁底是一個資源型城市,調整結構的壓力很大,但困難再多,我們也要抓好落實。”
轉變發展方式,要在“加快”上下功夫——“落實到企業就是要以‘等不起’的緊迫感、‘慢不得’的危機感、‘坐不住’的責任感,搞好企業技術創新和產品結構調整……”全國政協委員、長沙中聯重工科技發展股份公司監事會主席龍國鍵的這番話道出許多代表委員的心聲。
轉變發展方式,要在“轉變”上動真格——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石油錦州石化公司總經理裴宏斌以節能減排為例說明實現“轉變”之艱難:“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打好節能減排攻堅戰和持久戰。‘攻堅戰’說明任務艱巨,這項工作太難了;‘持久戰’說明具有長期性,要做的事情太多了。”
轉變發展方式,要在“發展”上見實效——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委書記梁保華聯系江蘇實際,提出推動經濟進入創新驅動、內生增長軌道的“三個轉變”:經濟發展由主要依靠物質資源消耗向創新驅動轉變、粗放式增長向集約型發展轉變、城鄉二元結構向城鄉發展一體化轉變……
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經濟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多年研究中國改革進程的全國政協委員遲福林認為,當前必須加快推進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的新一輪改革,包括經濟、社會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體制改革。“這場改革關系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成功與否,也關系未來30年中國經濟社會能否可持續發展。”
苦民所苦,急民所急,憂民所憂——保障和改善民生一刻不能松懈
每個鄉是不是都通了公路、通了電?孩子們是不是都能上學?農牧區中小學生“包吃、包住、包學習費用”的政策落實了沒有?鄉里有沒有衛生所?……
3月6日上午,西藏代表團全體會議上,門巴族代表白丹措姆和珞巴族代表曉紅發言時,前來參加審議的胡錦濤總書記聽得格外專注,并不時插話詢問這兩個人口較少民族群眾生產生活情況。
群眾利益無小事,民生問題大于天。2010年兩會再次傳遞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強烈信息。從中央領導同志到其他與會代表委員,從人大審議會場到政協分組討論現場,從農民工的“融城”之難、高房價下的“蝸居”之痛、高校畢業生的“蟻族”之苦,到“看病難”“上學難”“就業難”等幾個“老大難”……一次又一次熱烈討論,一個又一個民生話題,反映出兩會關注點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高度一致。
保障和改善民生,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促進社會和諧的必然要求,也是擴大國內需求、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國際金融危機的沖擊,暴露出內需不振是阻礙我們經濟良性發展的‘攔路虎’。”全國人大代表、天津農學院副院長邢克智代表說,“收入分配不合理、社會保障水平不高、畸形的高房價等民生難題,讓老百姓有錢不敢花。”
“改善民生是經濟發展的根本目的。只有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經濟發展才有持久的動力,社會進步才有牢固的基礎,國家才能長治久安。”“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讓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嚴,讓社會更加公正、更加和諧。”……政府工作報告的這幾段話,讓農民工代表康厚明感慨:“這些話,說到了咱老百姓的心窩里!”
改革開放30多年,中國經濟創造了令世界矚目的發展奇跡,但是社會發展滯后的問題也日益凸顯。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能不能在以前的基礎上進一步解決好民生問題,成功實現社會轉型,海內外十分關注。
“除了教育、醫療、養老等老話題,我注意到今年兩會上出現兩個民生新熱點,一個是高房價,一個是農民工市民化。”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秘書長盧邁說,中國的民生變革正在“涉水”收入分配、戶籍制度、住房制度、醫療教育體制等“深水區”。
近一段時期,涉及民生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正“破冰”而出: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緊鑼密鼓,醫藥衛生事業改革已經啟動,《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正在征求意見……全國政協委員、全國總工會黨組成員張世平說:“面對關系民生的老問題,盡管政府采取了很多舉措,但一些體制性弊病仍然嚴重,離人民群眾期待距離仍遠。”
苦民所苦,急民所急,憂民所憂,保障和改善民生一刻不能松懈。政府工作報告用一個章節的篇幅,針對百姓關心的民生熱點一一作出部署:千方百計擴大就業,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加快完善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改革收入分配制度,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加快推進醫藥衛生事業改革發展,做好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城建控股集團總裁于煉列出政府工作報告中一組組民生數據:中央財政擬投入433億元用于促進就業、擬安排社會保障投入3185億元、擬安排保障性住房專項補助資金632億元,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范圍擴大到23%的縣,城鎮居民基本醫保和新農合財政補助標準提高到120元……于煉委員感慨地說:“這是一份含金量很高的民生報告,展現了一幅振奮人心的民生發展藍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