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近年來,外界對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治理結構改革的關注,主要集中在份額和投票權的調整上。但改革中另一個方面也值得重點關注,這就是世行和IMF的“頭把交椅” 在過去60余年,世行行長和IMF總裁的位置一直為歐美人士所壟斷,這已與時代潮流格格不入,確實到了必須改革的時候。
有鑒于此,IMF總裁卡恩近來又一次表示,隨著全球經濟形勢的變化,美國人擔任世行行長、歐洲人領導IMF的傳統應該結束了。按照他的說法,在他結束IMF總裁任期和佐利克告別世行行長位置時,這兩大國際金融機構的領袖,都應該換成來自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的新人選了。
我總懷疑,這不過是卡恩的一廂情愿或公關表演。為什么這么講,因為卡恩也不過是西方在IMF的代理人,他對繼任人選沒有建議權,更沒有指定權。至少到目前為止,歐美主要發達國家沒有一個表態贊成這一建議。
卡恩的設想其實也是國際輿論盼之已久卻不可得的。記得2007年時任世行行長的沃爾福維茨因個人丑聞不得不主動辭職時,當時許多西方媒體都認為,美國人現在丟盡了臉面,并給世行帶來了危機,應以沃氏丑聞為契機,改改美國人當世行行長的慣例了。
但媒體的呼吁,總是撼不過后臺老板的堅持。當時的美國小布什政府仍斬釘截鐵地認為這個職位非美國人莫屬。美國在世行的投票權超過15%,擁有事實上的唯一否決權。作為老大的美國發了話,原先還頗有嘀咕的歐洲也立刻表態支持,于是佐利克繼任世行行長。
我不是說佐利克能力不行,相對于以前的12位世行行長(自然都是美國籍),佐利克可謂是最具有全球戰略眼光的。在擔任美國國務院常務副國務卿時,他就是著名的中美“負責任利益攸關方”概念的提出者;出任世行行長后,他又大力推動世行的治理結構的改革,也首次邀請來自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學家出任世行首席經濟學家,也就是目前任世行高級副行長兼首席經濟學家的林毅夫。
但美國“包辦”了世行行長職位,歐洲人“席卷”了所有的IMF總裁位置,從哪個角度看都不符合歐美人主張的民主精神。美歐經濟雖占世界經濟比重很大,但還不足以概括所有,中國、印度、巴西等許多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實力和影響力都在迅速增大。不管是從GDP總量還是從地理面積或是人口因素來說,將廣大的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排除在世行和IMF的最高層之外,都是不合時宜的。
這種不合時宜,損害的是世行和IMF的權威,體現的則是西方國家對權力的不舍,但長此以往,反而會危及西方國家在全球金融體系中的地位和影響力 試想,如果世行和IMF沒有了公信力,有多少國家會把西方國家的掌控權當回事。這也正是最近一些西方國家改弦更張、同意世行和IMF改革、增大新興經濟體份額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