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機床:全球視野下的自主創新路徑 ———主持人與采訪沈陽機床集團記者的筆談
擔負起歷史重任 把發展壓力轉化為創新動力
武力:沈陽是國家“一五”、“二五”時期重點建設起來的以裝備制造業為主的全國重工業基地之一。沈陽也很早就被譽為中國的“機床之鄉”。但在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轉變過程中,沈陽機床行業也曾歷經艱難。最近,特別是國家實施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以來,“機床之鄉”不斷傳出好消息。通過多年來對沈陽機床行業的跟蹤、觀察,你認為沈陽機床究竟發生了哪些變化?
孫潛彤:機床是“萬機之母”,在整個制造業中處于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而一向以振興我國裝備制造業為己任的沈陽機床集團,由此面臨著新的歷史任務。我個人感覺,經過20年艱苦改革,沈陽機床集團通過不斷地否定自己、重塑自我,企業的各個方面都發生了質的變化,其中最重要的是以市場為先導的發展戰略和思維模式的確立,而通過對技術、機制的自主創新,尋求一條又快又好的持續發展之路,則是沈陽機床集團近年來取得的最重大成果。
沈陽機床從不以自己的機床產量達到世界第一而喜形于色,而總是深深擔憂其背后隱藏的危機。
沈陽機床“生于憂患”,主要基于兩個認識:整個機床工具行業連續3年高速增長的好日子過去后怎么辦?汽車、航空、造船、發電等主要市場需求越來越集中指向高端產品,非數控的普通機床需求量將會大幅下降;沈陽機床去年數控機床產銷超過1萬臺,但產品技術附加值仍然不高怎么辦?沈陽機床集團清醒認識到自己還未形成國內絕對領先,還未擁有一流國際競爭力的世界級創新研發體系。
現實也給沈陽機床兩個重大課題:一是要承擔起國家任務,在急需提升的重點裝備領域完成核心的、系列的、具有戰略意義的強點突破;二是要完成國際化企業的戰略轉型,以高端產品爭取國際話語權、標準制定權。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已經看到沈陽機床借助自主創新的加速啟動————沈陽機床成功跨過汽車產業這個“高門檻”;以高品質成套設備服務于上海磁懸浮工程;突破國外高檔數控技術封鎖,推出五軸車銑復合加工中心等拳頭產品,以多項世界領先技術引起國際業界的高度關注……
更高平臺上的起飛 自主創新不等于自我創新
武力:自主創新,確立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主體地位,說起容易,做起來很難。企業通往自主創新之路也絕非一條,不同的企業可以選擇不同的自主創新模式。但如何學會利用生產要素的全球配置以及科學和技術知識在全球范圍內流動條件下的自主創新,是我國多數企業的共同課題。對裝備制造業來說,技術的競爭往往不是大與小的勝負,而是快與慢的角逐。我注意到,沈陽機床有個理念叫做“自主創新不等于自我創新”,其中有何涵義?
孫潛彤:沈陽機床的技術創新之所以呈現快步趕超的態勢,我認為它走的是一條集成創新之路。在這個過程中,沈陽機床通過樹立全球視野,在不斷擴大開放中盤活并高效整合一切可利用的創新資源,在更大范圍、更深層次上學習了國際、國內先進科技成就,分享了國內外研究開發資源、先進管理經驗和優秀科學技術成果,并加快形成了一套全球化研發體系。
其實,選擇適合的自主創新途徑,沈陽機床也不是一步到位,有一個曲折過程。最早是模仿,后來是買圖紙,希望通過合資合作引進技術。結果發現以市場換技術,永遠也換不來核心技術:合資只是幫助外方打開了中國市場。倒是一家國際機床業巨頭很不理解中國同行的做法:肯花這么大代價去買過時的圖紙,為何不肯自主研發?
這句話讓沈陽機床人覺醒。但他們首先否定了“從零起步”、“閉門造車”的自我創新模式,審時度勢,沈陽機床選擇了廣建技術創新聯盟之路,以登上更高的起飛平臺。在國內,沈陽機床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同濟大學等合作,研發高檔數控機床的基礎技術、共性和關鍵技術。在國際,與世界頂尖機床設計公司德國R+P合作,與德國魯爾大學等合作,開展高端技術和前沿技術研究等。通過這些技術聯盟,沈陽機床“十五”期間合作開發新產品45種,合作實現技術創新23項,創新產品銷售收入以10億元計。
確實,整合創新力量是艱難的。沈陽機床集團總經理關錫友對德國和中國的技術創新體系有一個比較分析。德國數控機床技術為什么最先進?因為他們有一套分工明確又合作緊密的體系。研究院所和企業分頭去做自己最擅長的部分,整合起來就是各項細節都趨于完美的高端產品。而我們的企業與科研單位卻往往誰干什么互不通氣,不少科研成果成了“塑料蘋果”,束之高閣。技術創新的體制壁壘導致技術壁壘,“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思維模式造成大量的重復勞動,阻礙了技術進步和產業化進程。
這種情況企業怎么辦?沈陽機床主動邁出了市場化技術合作的步伐,并牢記“合作”背后的兩個關鍵字————“共贏”。科研力量在哪里就在哪里建設企業的技術創新平臺,并絕不吝嗇科研人員的薪酬待遇。憑這種海納百川的胸懷,沈陽機床把企業外部技術研發體系建到了上海、北京,乃至德國、意大利。
比如他們在柏林工業大學建立研發分中心。創新聯盟不僅存在于企業和院所之間,也廣泛存在于企業和企業之間,把他們串在一起的是責任和利益;比如,沈陽機床與上機在完成曲軸加工的合作,有效利用各自的優勢,優化技術方案,提高成套項目的成功率;再如與中科院沈陽計算所聯合成立沈陽高精數控技術有限公司,與意大利菲迪亞公司聯合開發,共同進行數控系統等的研發……一個遍布國內外的沈陽機床集團研發網絡正在形成。這也是沈陽機床用3—5年縮短與世界機床先進水平10—15年差距的底氣所在。
培養創新型團隊 讓“人才為本”成為企業基因
武力:企業實施自主創新戰略關鍵靠人才。而創新需要持續不斷的動力才能支撐未來。同時實現持續的自主創新,只有一批人,一代人是不夠的,它需要形成創新梯隊和團隊,更要培養一種創新文化和創新精神。沈陽機床提出了一個“將‘以人為本’植入企業發展基因”的新鮮理念,請就此深入談談你的采訪心得。
孫潛彤:我曾經問過沈陽機床的技術骨干,企業現在對待人才的激勵政策很到位,但等你們退休或者中途領導層人事更迭怎么保證政策不變?他們告訴我,“以人為本特別是以人才為本”的發展理念好像基因,已深深植入了企業的肌體,使沈陽機床集團對待人才問題,甚至不怕辛辛苦苦培養好的人才跳槽,“跑到企業外面去也是中國人,就當為國家培養人才,沒什么可后悔的。”這是沈陽機床購并德國機床企業后的一種高層次領悟。
沈陽機床領導層認為,企業魅力不在銷售額和利潤多少,在于人才是否源源涌入。使人才涌入的前提條件,一是物質待遇,二是精神薪酬,包括事業發展前景、個人榮譽等,三是企業追加個人智力資源投資,蓄積員工能力資本。
多年來,沈陽機床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培養方式,他們先后多次派出近300名科技人員前往德國、意大利、日本等機床制造業發達國家進行系統研修。通過與東北大學、大連理工大學聯合辦學的模式,常年開設了工程碩士進修班,為技術人才的再深造奠定了基礎;派出專門技術人才深入到國內大型汽車集團,研究汽車典型零部件制造工藝等等,大批年輕技術人才脫穎而出。目前,沈陽機床一大批科技骨干已經成為“863”課題、“十五”國家科技攻關等科研項目的負責人,部分人已經走進集團公司核心層。與此同時,企業還花重金聘請世界機床制造專家,撥出專款,在企業內部成立了外國專家工作室等多個項目組,在國外專家的指導下,企業獨立研制的TAM大型立式加工中心等多種產品已經在市場上結出累累碩果。
一切科技創新與技術進步都離不開人。沈陽機床從來沒有放棄對技術人才的追逐,即使是在企業最困難的時期,為了留住現有人才,在所有人只有最低工資的情況下,采取總經理專項基金————“行政補貼”的方式給予科研人員特殊照顧。沈陽機床每年評三項大獎,其中之一就是產品開發獎,最高獎金達幾十萬。
現在沈陽機床的研發力量雄厚,擁有專職技術開發人員近1000人,其中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11人,具有高級技術職稱的200多人。據統計,整個公司研發人員的平均年齡32歲。同時,在技術創新一線還不斷有新鮮血液補充進來,這是沈陽機床加強自主創新能力的一個顯著特點。
沈陽機床還有一個特點,投入人才培養和科技研發不具功利性,拿基礎研究來說,那是決定企業將來命運的投入,某些層面上也可以把這個研究責任推出去,但沈陽機床堅持非實用性學術研究也一樣獲得集團支持。非凡的遠見是一個企業能夠基業常青的保證———沈陽機床的啟示彌足珍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