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近日報道,美國印第安納大學與普渡大學印第安納波利斯聯合分校(IUPUI)和瑞典優密歐大學(Umea University)最近的一項聯合研究顯示,有一種細胞用于修復自身DNA斷裂的方法(稱為斷裂誘導復制),比正常合成DNA產生的基因變異要高出2800倍。
要準確無誤地傳遞基因信息必須精確復制DNA。然而DNA復制錯誤很普遍,細胞已經發展出了幾種機制來修復這些錯誤,變異就是其中一種。從進化適應性來講,這是有利的,但對于個體生命而言,變異被認為是有害的,可能發展出癌細胞。
研究人員用酵母菌來研究與斷裂誘導復制有關的基因突變水平,發現在此過程中基因變異的可能性與DNA的修復位點無關。領導該研究的IUPUI理學院生物學副教授安娜·莫克娃說:“在進行斷裂誘導復制時,并不是用一塊‘繃帶’來修復染色體的斷裂,這樣碎片就會入侵到其他染色體中并開始復制,很可能導致在錯誤的時間、錯誤的地點加入了錯誤的蛋白質。”
對于是什么原因導致斷裂誘導復制比正常復制的錯誤率要高得多,莫克娃表示,在復制體系中至少有4個變化可能導致一次協同作用風暴,致使在修復過程中產生很高的誘導變異,比如構建DNA的核苷酸會大量集中。“我們認為,尚未找到真正的元兇。”
研究人員還指出,斷裂誘導復制所導致的基因突變不會緩慢發生,而是突然暴發,這可能導致癌癥。莫克娃說,聯合小組將進一步研究斷裂誘導復制為什么會給細胞修復帶來如此高的變異,并最終找到阻止這些變異產生癌癥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