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全球變暖已經日益威脅到生物的生存,北極熊就是最典型的受害者。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李雪報道,據美國《新聞周刊》雜志9月12日報道,《美國學者》季刊的封面出現了一個不合理的觀點:地球對你是否駕駛混合動力車毫不在意,雜志中還有一篇以“地球知道什么”為標題的文章。根據199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勞克林的觀點,人類對地球破壞以及為地球做出的貢獻在長期范圍內并不重要;對于地球而言,長期的變化才重要;我們必須根據地質時代來思考地球過去的變遷。
舉例來說,全球每年降雨量大約是1米(相當于金毛獵犬的高度)。自從工業革命以來,全球的降雨量大約為200米(相當于胡佛水壩的高度)。冰河時代結束以后,地球的降雨量相當于地球海水的四倍,而自從恐龍滅亡以后,地球降雨量可以填滿海洋20000次。然而,地球的降雨量在不同地質時代并沒有顯著的變化。
勞克林說:“在想象中,破壞地球簡單,但做起來很難。與人為因素造成的影響相比,大規?;鹕奖l和流星撞擊等各種類型的災難對地球的破壞力更大,但地球仍然存在,是一個幸存者。”
這名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承認,許多有責任心的人擔心燃燒化石燃料提高了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有可能提高地球平均溫度,從而改變全球氣候。各國政府已經采取重要舉措減緩氣候變暖的進程。但勞克林說:“從地球自身的時間跨度來看,地球并不在乎什么政府和立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