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認同這一觀點的人并不多。因為認為二者之間有關系的理由還不夠充分:有氧能力取決于心血管系統和肌肉的發達程度,而靜止代謝率則主要取決于大腦和內臟器官。有一些爬行動物,如巨蜥具有較高的氧代謝能力,但靜止代謝率卻很低。一些哺乳動物和鳥類休息或冬眼時會將體溫降到最低以減少消耗。
還有其它的爭議。比如獸腳亞目食肉恐龍有很強的氧代謝能力。大多數研究人員認為,他們正在向鳥類演化。但它們是恒溫動物嗎?魯本堅持認為答案是否定的。即使他同意氧代謝能力的說法。他說獸腳亞目食肉恐龍很強大,體能消耗也大,但新陳代謝卻很低。他的結論基于所謂呼吸鼻甲骨的說法,獸腳亞目食肉恐龍沒有吸鼻甲骨,鳥類和哺乳動物鼻腔通道的旋渦骨或軟骨能夠減少呼吸時水分的流失,特別是在運動新陳代謝加快時。
所以精力和恒溫性之間不一定存在必然的聯系,但是為什么它們之間的影響如此大呢?荷蘭生態研究所的馬塞爾(Marcel Klaassen )和巴特-諾萊特(Bart Nolet)試圖用用化學計量法進行解釋,他們研究動物怎樣獲得足夠的營養。關于食草動物有一個問題在這里,它們如何獲得足夠的氮,用于轉化為所體內的蛋白質、DNA和RNA 。假設如果你只吃樹葉,你的體內就會有太多的碳成分,而沒有氮。有些爬行類動物是草食動物,但生活方式卻完全不同,加州州立大學的羅伯特-諾薩(Robert Espinoza )稱食草蜥蜴有時也吃小型脊椎動物,這有助于它們克服營養不良。
2008年,馬塞爾和巴特-諾萊特就提出一個新的觀點:氮問題可以解釋為什么鳥類和哺乳動物會進化成恒溫性動物。馬塞爾說:“如果一桶樹葉為你提供每天所需的五分之一氮,那么你每天需要吃5桶樹葉,如何處理多余的碳,將它作為熱量燃燒掉,這就是恒溫性。”對這一觀點持反對意見的人簡直在自拆臺腳:較高的新陳代謝導致消耗更多的蛋白質,所以需要吸收更多的氮。馬塞爾和巴特-諾萊特過計算得出結論:現代的鳥類和哺乳動物比相似大小的爬行動物多消耗4倍的氮。
你也許認為有更簡單的方法擺脫多余的碳,實際上恒溫就是一個非常清潔的解決方法。將多余的碳變成氣體呼出就是最簡單的方法。恒溫動物因為要保持恒溫,所以要一直消耗能量,就一定要頻密且定時地進食;而像鱷魚等冷血動物能量消耗的少,而且能夠有選擇地消耗,所以長時期不進食也不會危及生命。(尚力 搜狐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