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七 中國人首次漫步太空
神舟七號飛船發(fā)射圓滿成功 帶著夢想起飛[組圖]
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任務將實現我國航天員第一次空間出艙活動,這也將成為中國航天事業(yè)繼“東方紅一號”、“載人航天”、“嫦娥一號”之后的第四個里程碑,在國內外產生很大反響和關注。那么空間出艙活動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有什么價值?為此,筆者走訪了相關專家,就讀者關心的問題做了簡單解答。
一、為什么要進行空間出艙活動?
空間出艙活動有著的巨大的社會、經濟和科研價值,意義和作用不可低估。航天員通過空間出艙活動可以開展許多復雜的空間作業(yè),如施放、回收、修理和捕捉航天器,開展科學研究,組裝空間站,建設太空城等。這些不僅節(jié)約大量的財力物力,而且有些作業(yè)是在地面和航天器里面無法進行的。此次神舟七號飛船航天員就將在出艙活動時施放一顆衛(wèi)星。1973年五、六月間,美國航天員通過3次出艙終于剪斷了纏住天空實驗室太陽能電池翼的金屬條,讓太陽能電池翼重新張開,使價值25億美元的天空實驗室計劃得以順利實施。1984年4月,美國航天員出艙將一顆發(fā)生故障的衛(wèi)星捕獲收回,在航天飛機內修復后重新放回原來的軌道上。這也開了航天員在太空維修衛(wèi)星的先河。后來,航天員們相繼進行了修復哈勃太空望遠鏡、組裝國際空間站等難度更大、價值也更大的作業(yè),展示了空間出艙活動的重大意義和發(fā)展?jié)摿Α?/p>
二、太空行走并不是走
太空行走是一種通俗的說法,科學術語應該是“出艙活動”,是指航天員離開飛船、航天飛機、空間站等航天器,進入宇宙空間(包括月球、火星及其他天體上)進行活動的過程。完成太空行走并不像我們日常走路那樣,其實它不是走。因為太空既沒有大馬路,又沒有人行道,是無路可走的。另外,太空是處在失重狀態(tài)下,航天員的身體飄浮在空中,航天員在失重狀態(tài)下移動身體,一般是用手,而不是用腳。為了方便航天員的行動,在航天器里外都安裝了一些扶手,航天員用手抓住扶手移動身體。在失重狀態(tài)下行走無所謂上下左右,也無論頭朝上還是朝下,甚至身體橫躺著,都可以“行走”。
目前出艙活動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用臍帶式的生命保障系統與航天器相連式出艙活動。航天員身穿航天服,航天員所需要的氧氣、壓力、通訊、電源等都是通過“臍帶”由“母”航天器供給的。由于“臍帶”不能過長,所以航天員出艙后只能在“母”航天器附近活動,而且“臍帶”不能纏繞,否則就會像被臍帶纏繞的胎兒那樣十分危險。另一種出艙活動的方式是身著裝在航天服背后的便攜式環(huán)控生保系統行走。航天員出艙后可與“母”航天器分離。由于航天員身穿航天服,背著便攜式環(huán)控生保裝置及太空機動裝置,航天員可到離“母”航天器100米遠處活動。可以說,艙外航天服和便攜式環(huán)控生保系統是一個微型載人航天器,能為航天員提供通風、供氧、適當的溫濕度和壓力以及電源通訊等,保證航天員正常生存和工作。
三、太空環(huán)境異常惡劣
太空可不像傳說的“天堂”、“仙境”那樣美好,而是環(huán)境異常惡劣,不僅缺氧,有高真空、極度的高低溫和可怕的宇宙輻射,而且還有流星體、微流星體和宇宙塵埃,所有這些都會危及太空行走的航天員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另外,太空垃圾也是一種危險因素。在太空中有很多垃圾,在300千米高的地球軌道上,太空垃圾的運行速度是7.7千米∕秒,相當于子彈速度的10倍。因此,一粒沙子大小的太空垃圾的動能,就等于質量比它大100倍的子彈的動能。航天員在太空行走時,如果遇到太空垃圾是十分危險的。如果被大塊的太空垃圾擊中,后果不堪設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