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7月19日電 中國科技部新聞發言人、辦公廳主任李朝晨在19日舉行的發布會上介紹了973計劃實施10周年成就、火炬計劃實施20周年成就等方面情況。
李朝晨說,200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是中國各項事業取得輝煌成就的30年,也是中國科技繁榮發展的30年。30年來,中國政府始終高度重視并大力推進科技事業,強調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和人才強國戰略,實施一系列推進科技發展的重大方針政策,不斷推進科技體制改革,自主創新能力進一步提升,中國的科技發展進入到一個重要躍升期。
30年來,中國從科學研究理念到科技工作地位、從科技體制機制到科研環境條件、從科研布局到科技實力等各個方面都發生了歷史性的深刻變化。中國形成了比較完整的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體系,建立了較為完備的學科領域,形成了相當規模和一定水平的專業技術人才隊伍;雜交水稻、高性能計算機、高溫超導研究、人類基因組測序等基礎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和突破,表面科學、非線性科學、認知科學以及地球系統科學等新興交叉學科迅速發展,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實驗室,以及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蘭州重離子加速器、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天文望遠鏡、超導托卡馬克聚變實驗裝置、國家農作物基因資源工程等國家重大科學工程建設為我國基礎科學研究取得重大進展創造了良好條件。
李朝晨稱,今年是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實施十周年,也是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化指導性計劃(火炬計劃)實施二十周年。這兩個計劃都是國家為了加強自主創新、發揮科技支撐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而逐步實行的科技計劃,是源頭創新與成果產業化、科技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的重要政策保障。
李朝晨介紹說,973計劃是國家為進一步加強基礎研究而設立的計劃,圍繞農業、能源、信息、資源環境、人口與健康、材料、綜合交叉和重要科學前沿等領域部署重大項目。十年來,973計劃始終堅持面向國家發展的重大需求,立足國際科學發展前沿,解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自身發展中的重大科學問題。973計劃的實施,實現了基礎研究與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融合,建立了自由探索和國家需求導向“雙力驅動”的基礎研究資助體系,完善了基礎研究布局,在解決經濟社會發展重大需求問題方面取得了一批重要創新成果,培養和鍛煉了一支優秀的基礎研究隊伍,為提高我國自主創新能力作出了重要貢獻。
李朝晨表示,火炬計劃二十年來始終堅持“國家目標,地方組織,市場導向”的原則,綜合運用高新區、孵化器、創新基金、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以及生產力促進中心等多種政策工具,在引導科學技術進入經濟建設主戰場,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中發揮了巨大的集聚、引領和輻射作用。作為改革開放的探索和實踐,火炬計劃為推動中國科技體制改革和經濟體制改革,促進科技與經濟結合,探索市場經濟運行機制,發展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做出了重要貢獻,成為中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一面旗幟。
李朝晨說,兩個計劃的設立和實施都為中國科技事業的發展,推動科技與經濟相結合,最大限度地發揮科技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和引領作用做出了重要貢獻,探索出了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創新成果產業化的道路,使科技更好地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
李朝晨還表示,我們也清醒地看到,中國科技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還存在一定的差距,自主創新能力和高新技術產業化還有待于進一步增強,體制機制還需要進一步完善,科技發展任重道遠。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科技進步和創新,審時度勢、高瞻遠矚,作出了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大戰略決策。國家制定了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對到2020年中國的科技發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我們對中國科技發展的未來充滿信心!對我國在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充滿信心。(據中國網文字直播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