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北京奧運會游泳項目男子400米自由泳決賽上午在水立方舉行,韓國選手樸泰桓以3分41秒86獲得金牌,中國選手張琳(右)以3分42秒44獲得銀牌,圖為二人互相致賀。 中新社發 杜洋 攝
中新社北京八月十一日電 題:“外教捷徑”與中國泳軍自強之路
中新社記者 陳建
北京奧運,中日韓三國泳手引人矚目。開賽三日,東亞三國選手已奪金兩枚,不僅揭示出亞洲人在世界泳壇的新勢力,也顯示出兩種不同的訓練套路。中國泳軍的外教捷徑并不讓人樂觀。
中國泳手在先天力量、速度、爆發力等方面與歐美選手差距明顯,后天的訓練方法十分重要。中國教練采取了走出去的方式,實行“外教外練”的辦法,尋求提升的捷徑。
獲得北京奧運男子四百米自由泳銀牌的二十一歲中國泳手張琳,就是這種“外教捷徑”的產品。一年多來,張琳兩次去澳洲接受泳壇名師丹尼斯的訓練,每次為期兩個月。丹尼斯的訓練理念十分先進,而且貼近實戰:每周六萬多米的訓練量并不大,但是一周三次比賽能力的針對訓練,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張琳的每次劃水力量,大大改善了腿部動作,體力恢復明顯加快。
然而,這種“走出去”或者“請進來”的捷徑,畢竟不是長久之計。
僅在東亞,中國的游泳培訓水平就無法媲美日本。日本在游泳基礎建設、選手培養、投資等所有方面已經達到國際水平。游泳訓練是從學校低年級體育教學開始,全國俱樂部的活動十分活躍,培養尖子選手的訓練方法十分專業,采取均衡的方法強化運動員的肌肉,訓練量十分驚人。正是依靠廣泛的群眾基礎和先進的訓練方式,日本泳軍彌補與歐美選手在體格上的差距。
中國泳軍的培訓方法是:從七、八歲開始發現“好苗子”,建立技術檔案,一直到十三四歲,水平不錯才調到國家隊,周期很長。關鍵是缺乏廣泛的群眾基礎和科學訓練基礎,優勢資源都集中在國家隊,加上近幾年訓練方法和科技開始落伍,中國泳軍自然一蹶不振。
張琳的出現,只是中國泳壇新星問世的先聲。據專業人士透露,下屆奧運中國新人或可奪得二至四枚游泳金牌。不過,與昔日“五朵金花”一樣,單純的“外教捷徑”也許能培養出一時之秀,而難以能持續改變世界泳壇格局的中國勢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