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3月3日電臺灣《聯合報》3日刊出社論說,智利發生強震,以史上第八強震的巨大破壞力,災害相對顯得輕微;減災關鍵是有充分防災意識與準備。反觀臺灣地區,相關機關以“不必過度緊張”地輕松以對,民眾更不當一回事,還有人興奮地趕到東海岸“觀海嘯”。老祖宗“毋恃敵之不來,恃吾有以待之”的話,是防災的經典提示,只有充分的危機意識與防災準備,才能控制災害免于擴大。
文章摘編如下:
智利發生里氏規模8.8級的強震,造成逾七百二十人罹難,一百五十萬棟房屋毀損及至少三百億美元的經濟損失。這誠然是極不幸的災難,但以史上第八強震的巨大破壞力,這些災害就相對顯得輕微;減災關鍵是,智利有充分的防災意識與防災準備。
對照六周前海地規模七級的地震,智利強震至少是海地地震五百倍以上的強度,海地死了二十二萬人,國家陷于癱瘓;智利的生命財產損失非但相對要小,救災與復原的速度也有較佳的效率。
智利是南美洲最富庶的國家,因處于地震的高風險區,長期以來其政府與人民的防災意識較高、防災準備也較充分,不只平時勤于防救災演練、建筑物均需通過高耐震要求,救災更是把握第一時間投入。充分且萬全的準備,有效壓制了災情擴大。
這次智利強震肇因于那斯卡板塊滑向南美板塊下方,簡單說是板塊推擠,事實上同樣的兩個板塊碰撞,至少造成智利南部一九六○年規模9.5級的史上第一強震,一九八六、二○○一等幾次規模8級以上的地震,這證明地震迄今雖無法預測,但哪里是“高危險區”,卻很明確。
臺灣地區與智利雖遠隔重洋,但皆處地震的高風險區卻十分相似。從地球尺度來看,臺灣地區與智利分處太平洋盆地的東緣及西緣,太平洋盆地周圍與陸地鄰接處,盡是深不可測的海溝、沒有停止過的板塊碰撞與擠壓、密集的火山分布,幾乎每天都有地震或火山活動,同是地殼最不穩定的地方,因而被稱為“太平洋火環”。
臺灣地區處在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長期推擠的地殼運動環境,加上東邊琉球海溝的張裂變量,造成島上南北平行走向的無數斷層,包括車籠埔、梅山等斷層,每一刻都在活動,引發一年近兩萬次被偵測到的有感及無感地震,也絕對是地震高危險區。但同屬地震高危險區,對照此次智利的因應表現,臺灣地區的防災意識及防災準備顯然仍待提升。
地震對人類生活環境的破壞,占所有天然災害的百分之六十,原因在于地震成因極其復雜,加上現有的觀測紀錄不足,即便近年超級計算機加入運算,至今離準確“預測”還有一大段距離。不過,地震發生后,例如“九·二一”地震,從震中集集傳遞能量到搖撼兩百公里外的臺北盆地,因為地震垂直波與水平波的速度差,理論上已可爭取數秒到數十秒的預警時間,足以“預警”重達六百噸的高鐵列車、捷運、高空工作吊臂、大廈電梯立即因應以免釀災。目前這個預警系統已有雛形,應該是防災系統建置的重點。
其次是建筑物應須耐震。認知臺灣地區建物必須要有高耐震要求是“九·二一”的教訓,自那時起,相關補強才開始推動,包括對活動斷層兩側有一定距離的禁建及限建規定,其它地區新建物加強耐震要求,以及公有建筑物的耐震補強。
由于起步晚,即便全力趕進度,不足之處仍多,例如舊建物、私有公共建筑不在管制之列,即便已評估列管的兩萬件公有建物,完成補強或拆除的卻也不到一千件;至于道路、橋梁等公共工程,都仍待加強。
防災準備做得是否完善,先決條件是防災意識是否足夠。智利強震引發海嘯太平洋盆地周遭國家的警戒,美國總統奧巴馬立刻要求西海岸居民警戒,日本發布十七年來第一次海嘯警報、并撤離臨太平洋的四十萬戶家庭,菲律賓也撤離沿海二十五萬居民。
反觀臺灣地區,高層、相關機關皆以“不必過度緊張”地輕松以對,民眾更不當一回事,還有人興奮地趕到東海岸“觀海嘯”,甚至旅行團全車拉去增加一個節目。這也許是自信滿滿,卻不是建立防災意識的正確響應。唯一可堪肯定的是,臺灣地區在任何災難中皆未出現劫掠商店之類的鏡頭。
老祖宗“毋恃敵之不來,恃吾有以待之”的話,是防災的經典提示,只有充分的危機意識與防災準備,才能控制災害免于擴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