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經半年沒法好好灌溉了,這樣下去,我今年會少掙7000多元。”3月17日,貴州省湄潭縣57歲的農民王道來,蹲在自家田地里“望眼欲穿”。“水井、山塘都已干枯,如果再不下雨,烤煙、馬鈴薯、茶葉可就都要遭殃了。”他喃喃自語。
自2009年9月以來,中國西南地區的貴州、云南、四川、廣西、重慶普遍遭遇大范圍持續干旱,其中貴州、云南等省部分地區更是遭遇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干旱范圍和強度均突破歷史極值。
歷史罕見的干旱氣候,使多年積累的水利隱憂凸顯出來。
沒水的日子“真難熬”
3月18日,貴州省水利部門將抗旱應急響應從Ⅳ級調到了Ⅱ級。連日來,隨著干旱天數的增加、干旱強度的加強、干旱范圍的不斷擴大,貴州省旱情達到有氣象記錄以來最為嚴重的氣象干旱等級。到目前,該省已有上千萬畝農作物受旱,近500萬人發生臨時飲水困難。
王道來的生活,驗證了“靠天吃飯”的水利隱憂在不斷凸顯。他家里有7畝田,全部是“靠天吃飯”的“望天田”,盡管附近的小山塘、小水庫已年久失修,可靠著常年較為充沛的雨水,他仍然能夠豐收連年。但今年,他的日子明顯不好過了——周圍的小蓄水池干涸見底,他家的飲用水都是由政府組織機動車輛定時送水解決,用洗過菜的水來洗臉刷牙,衣服臟得太厲害了才洗一下。
“我們天天下地,衣服臟了也不覺得有什么,湊活穿吧。”他對記者說,“可是,收成減少了三分之一。孩子還要上學,很困難啊,現在只能靠兒子在外面打工補貼家用了。”
而實際上,貴州省還有不少地方沒有水利工程的覆蓋,即使是正常年份也還缺水。目前,全省尚有400多萬規劃內等待解決的飲水不安全人數,而尚未列入規劃的飲水不安全人數則遠遠超過400萬。全省人均有效灌溉面積僅0.58畝,遠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
水多緣何“缺水”?
從某種意義上說,貴州并不缺水。貴州的水既多又少,一對看似矛盾的現象背后,折射的是貴州工程性缺水嚴重的現實:因為缺乏必要的水利設施,貴州的雨水蓄不住,地下水用不上,大量的水資源年復一年地白白流淌。
貴州省水利部門相關負責人表示,由于自然條件和投入不足等歷史原因,貴州省已建成的17893處蓄水工程中,中型水庫僅34座,99.9%都是小型水庫,總蓄水量不到20億立方米,天干塘庫干,抗旱能力自然不強。因為缺乏必要的水利設施,貴州的雨水蓄不住,地下水用不上。
遵義市是貴州省水利化程度較高的地區,但目前全市14個縣(市、區)已有6個縣城、202個鄉鎮和集鎮不能正常供水,水利設施缺乏、老化和損壞嚴重的矛盾不斷積累,造成嚴重工程性缺水難題。一些縣城、集鎮供水工程損失率高達50%以上,數萬座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修建的小山塘、小水庫年久失修,在干旱面前無法發揮作用。
此外,專家指出,中國南方地區降雨量大、氣候濕潤,群眾“靠天吃飯”意識根深蒂固,對水資源的高效利用不夠重視。“有些群眾祖祖輩輩就居住靠近水源的地方,洗衣做飯種菜的水取之即來,他們對水資源的節約意識有待提高。”
水利建設應當轉型
如何提高水利工程抗旱能力,破解貴州省工程性缺水難題?
對此,貴州省水利廳防汛抗旱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認為,貴州省地下水資源豐富、補給充足、水質優良、勘查開采成本較低且合理開采不會造成地表塌陷,要在蓄住“天上水”、留住“地表水”的同時,積極開發利用好“地下水”。今后貴州應當從只注重中小型水利工程建設向提高水源工程調蓄能力、建設大中型水利樞紐工程轉變,從只注重地表水利用向統籌開發利用地表水、地下水轉變,從單一考慮水利工程使用功能向綜合開發利用水利工程使用功能轉變。在近年來的治水實踐中,貴州省正在致力于通過大規模水源工程建設、長距離管道輸水、合理開發利用地下水等工程性措施,實現水利建設的大轉型。
據了解,在骨干水源工程建設上,貴州省先后啟動了以中型水庫建設為內容的“滋黔”一期工程、黔中水利大型樞紐工程等項目建設,隨著一批項目建成投入使用,貴州省的水資源調蓄能力將顯著增強。在長距離管道集中式輸水上,全省最長輸水管道已達到39公里,通過長距離管道輸水已經解決了無水源地區的220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在利用地下水方面,2007年以來已累計投入資金1.2億元,在缺水地區勘查鉆探地下水成井231口,提供開發利用前景較好、近期可集中開發供水的地下河60條、巖溶泉210個,可解決180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趙福中 李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