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記者 王振紅) 11月11日,為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推進中國慈善事業的發展,由人民日報社指導,人民日報社《民生周刊》雜志社主辦的“第九屆國際公益慈善論壇暨第二屆人民日報社《民生周刊》公益理事會”在北京舉行,主題為“探討慈善立法與公益慈善的影響”。
中華社會救助基金會秘書長胡廣華說,“慈善法在期盼之中終于出臺了,作為首部慈善領域的專門法律,可能不夠完善,但這是可喜的一大步。”
胡廣華指出,慈善有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救急救難,積德行善。這一點古來有之。像過去富人施粥,現代慈善中各類救助項目也基本屬于這一層次;
第二個階段,是隨著工業化、公司化,社會物質財富正在飛速增長的同時,各種社會問題暴露出來,即所謂的“市場失靈”“政府失靈”之后,為有針對性地有效的解決社會問題,各種NGO、NPO應育而生 ,包括現在流行的社會企業、社會影響力投資、公益信托、社會創投等等。試圖通過一些企業的方式,市場的方式方法,更加專業,更加有效的解決社會問題,推動社會變革。他舉例說,奧運會其實也是公益,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美國人尤伯?羅斯把奧運會從大量賠錢辦成了一個盈利的奧運會。
第三個階段,也就是公益的最高層次,即推動社會公平正義,推動社會文明與進步。比如,比爾蓋茨基金會投入大量資金研發生物制藥,以減輕人類痛苦:如,“阿拉善”等公益組織保護自然,保護地球,保護生態環境。再比如,進行外太空探索,上月球、訪金星……這是科技,同時也是公益,是為人類的美好未來進行有意義的探索.這是公益的最高境界。
胡廣華認為,中國公益慈善還處于第一階段,正在向第二個階段過渡。“慈善行業的成長與發展有賴于慈善組織的成長和發展。慈善組織的發展必要前提是首先解決自我生存之道。然后慢慢積累,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吸引優秀人才,不斷提高專業和運作效率。中國公益慈善不能永遠停留在救災救急救難的水平,也要向推動社會進步和人類文明進程的最高境界邁進。”胡廣華呼吁放開束縛慈善機構發展的條條框框。適度調整慈善支出比例和增加慈善機構管理費提留比例,以保證慈善機構的正常生存、運作和發展,保證中國公益慈善行業的健康有效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