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新華網北京11月7日電(記者 孟娜 傅雙琪 牟旭)發端于1978年,以十一屆三中全會為起點的中國改革開放已經步入了第35個年頭,改革開放的同齡人如今已是各行各業的中堅。而改革在促使中國的發展取得舉世矚目成績的同時,也逐漸進入了深水區。
當前改革的共識夠不夠大?改革下一步改什么?怎么改?中國的改革對世界意味著什么……都是當下中國社會乃至國際社會熱烈討論和高度關注的話題。
國家主席習近平2日在人民大會堂會見21世紀理事會北京會議外方代表時強調,中國堅持改革開放不動搖。中國越發展,就越開放,中國開放的大門不可能關閉。改革開放永無止境,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11月9日至12日,十八屆三中全會將于北京召開,將提出綜合改革方案,就全面深化改革進行總體部署。
受訪專家普遍認為,十八屆三中全會是中國改革開放進行到關鍵時期舉行的一次重要會議,將傳遞出中央推進改革的決心,明確改革方向,凝聚改革共識,做出重要的改革決定,解決中國今后改革的方向性和路線性問題。
35年歷次三中全會 中國改革與發展的軌跡
改革開放以來,歷屆黨的三中全會都承擔著經濟發展和經濟體制改革的重大使命,體現中央領導集體的施政特點。
中共中央黨校教授謝春濤認為,改革開放以來,每一次黨代會期間的中央全會都很重要。一、二中全會一般都是人事問題。而三中全會就某一方面的問題作出重大決策。
他說,改革開放以來召開的歷次三中全會研究的往往都是改革和發展的問題。這既是由于改革開放是中國新時期發展的鮮明特色,也是因為改革開放在當代中國發展進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1978年12月18日-22日在北京召開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是一次撥亂反正、實現偉大歷史轉折的會議。全會高度評價關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問題的討論。作出把黨的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決策。
1984年10月召開的十二屆三中全會一致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改革開始從農村走向城市。1988年9月,十三屆三中全會在京召開。會議原則通過了《關于價格、工資改革的初步方案》和《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企業思想政治工作的通知》兩個重要文件。這次會議為進一步深化改革掃清了道路。
以鄧小平1992年年初重要談話和黨的十四大為標志,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1993年11月十四屆三中全會舉行。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全會指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要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
1998年10月舉行的十五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農業和農村工作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并提出了到2010年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奮斗目標。
黨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和建成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戰略部署。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這是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促進經濟和社會全面發展的綱領性文件。
2008年10月召開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的重要議題,是研究新形勢下推進農村改革發展問題。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推進農村改革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表示,自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國共產黨把工作重心從階級斗爭轉向經濟工作以后,每一屆三中全會都給人帶來很大期望,每一次三中全會都決定了未來幾年執政黨的工作重心,這也是為什么十八屆三中全會海外有這么大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