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今年北京市兩會上,“十二五”規劃綱要作了50余處修改,增加了“讓人民生活得更幸福”的表述,使“發展成果共享”得到凸顯。政府工作報告有88處修改,在“深入推進社會矛盾化解”前增加了“完善群眾利益表達機制”,在節能減排部分細化加入氨氮減排等“約束性指標”,教育部分則在“啟動實施國家教育體制改革試點和重點建設項目”后特地加上“深入推進素質教育”……點滴修改,折射的是發展思路的轉變、發展境界的提升。
“十二五”開局之年,在各省區市陸續召開的人大、政協會上,圍繞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類似的發展新思路、新舉措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調低GDP預期、提升幸福指數、促進社會公平、穩定市場價格……代表、委員熱切關注,黨和政府聚力推動,風行會場的那些熱詞,勾勒出各地發展藍圖的新境界。
熱詞①
淡化
調低GDP預期,引導把注意力放在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上
每個五年規劃的開局之年,各地上項目、比增長的熱情,往往格外高。而今年,不少省區市的兩會上卻出現了這樣的現象:GDP增速等預期目標調低了,經濟指標淡化了。
對于“十二五”時期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速,北京市將目標鎖定在8%,比“十一五”規劃目標低了1個百分點。上海市、廣東省也設定在8%左右,內蒙古則確定為12%,遠低于“十一五”時期年均17.6%的增速。
“看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我留意到,不少經濟指標預期都調低了。”廣西壯族自治區人大代表、玉林市委副書記劉子福說,廣西地區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2010年分別增長13%以上、36.7%,而今年提出的增長預期目標分別是10%、20%,“經過多年投資帶動的高速增長,經濟發展需要‘緩一緩,回口氣’,這符合經濟規律,符合科學發展觀。”
對于8%的增長目標,北京市市長郭金龍說,主要考慮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創造良好環境,引導各方面把注意力放在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上。
“對縣級政府而言,經濟指標預期的調低,可以減輕我們的GDP壓力、招商引資壓力。引進項目可以更從容,不再是‘撿到鍋里都是菜’,一根‘排水管’、一個‘大煙囪’不再列入引進項目。”廣西壯族自治區人大代表、興業縣縣長賴榜轟的話引起許多人共鳴。
臺盟上海市委在市政協十一屆四次會議上拿出提案:對區縣考核降低GDP增長率、地方財政收入的權重,扭轉“得經濟(不管發展質量高低)者得天下”的考核格局。
上海市市長韓正在市人大會議補充報告中說,按照上海“十二五”規劃確定的目標,我們的指標體系將突出三方面:突出反映經濟發展的質量效益和結構優化的指標;突出關于改善民生的指標;突出反映上海環境的指標。
與“十一五”相比,北京“十二五”規劃指標由39項縮減為25項,減下去的,基本都是經濟類指標,而增加的則是與社會發展、人民生活息息相關的指標。
“GDP非常重要,但‘唯GDP論’卻不行。”發展視角變了,各地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步伐更加有力。
按照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要求,上海市今年加大調整結構的力度,安排100億元專項資金用于調結構、促轉型。
產業結構偏重的內蒙古,“十二五”期間將大力發展非資源型產業,計劃培育形成60個銷售收入超百億元的非資源型產業集群。
首鋼在北京“不再冒煙”,但北京“十二五”著力構建的“兩城兩帶、六高四新”的創新產業發展格局,將成為全市高端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