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2 職業化
職業賽事盈虧事關場館存活
國內缺乏大型持續性比賽,電視臺相對壟斷也是場館盈利的一個壁壘
8月4日,國家網球中心(位于奧林匹克公園北區)正要舉辦一場國際性網球賽事——有“四小滿貫”之稱的中國網球公開賽(簡稱“中網”)。場館西門口一片白色的安檢棚,仿佛回到了2008年8月。
奧運后,眾多奧運場館中,兩個場館走向了職業化國際賽事之路:一個是五棵松籃球館,建設初期就考慮引進NBA職業聯賽;奧運會后,由一家號稱“全球最大的體育娛樂集團”的美國公司接管。另一個就是國家網球中心。
北京“中網”體育推廣有限公司總經理張軍慧認為,發展職業聯賽,是國家網球中心的最佳定位。中國有了國際一流的網球館,去年“中網”成功“升級”,賽制可謂亞洲唯一。
如愿走上了職業化道路,可張軍慧還是感到一絲困惑。現在場館上千萬元的年運營開支壓力,幾乎全部依附于“中網”賽事。
其實,同樣的困惑,李愛慶也有。以鳥巢、水立方為例,雖然獲得了政府支持,也找到了適合自己的運營模式,但仍存在一系列經營難題。
李愛慶認為,不論是鳥巢、水立方這樣的轉向多種經營的場館,還是國家網球中心,面對的共同難題在于,國內缺乏大型持續性比賽,沒有歐洲足球聯賽、美國NBA這樣的大型賽事,而這些賽事正是國外一大批場館能夠運行的保證,“國內體育市場如足球等大型項目,商業化水平低;中國優勢項目,大都不在大型場館舉辦,而且票房低”。
李愛慶表示,電視臺相對壟斷,也是場館盈利的一個壁壘,“賽事舉辦方不僅享受不到電視轉播權收入,還要承擔轉播收入,挫傷了舉辦賽事的積極性。至于大型演出活動,也受到文化市場不太成熟、無序競爭的制約”。
政府給予更多支持;加強與世界組織合作;培育國際影響力大型賽事;組建場館聯盟,促進良性競爭;提高大型活動審批效率。這是李愛慶開出的場館盈利方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