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社會結構滯后經濟結構約15年
中國青年報:您在書中提到未來中國會有幾個發展方向。一是最理想的以中產階層為主的社會結構,但也有可能形成“工”字形社會結構。按照現在的趨勢,哪個方向的可能性更大?
陸學藝:總體來說我還是謹慎地樂觀。從中央的政策來看,第一種發展方向將是能夠實現的。中央已經提出要搞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但我認為,排序應該是經濟建設、社會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不能因為社會建設后提出來,就放到最后。
要搞社會建設,社會體制、社會管理、社會保障都得搞好?,F在每年開一次農村工作會議,我就認為不夠,還應該開城鎮工作會議。農村問題要靠城市化建設來解決?,F在卡就卡在城鎮化水平不高上。很多人都到了大城市,北京1755萬常住人口中,就有509萬人是農民工。這樣的兩種戶口、兩種身份、兩種待遇,引起了許多社會問題和社會矛盾,這是一定要改的。
中國青年報:為什么您這么強調“社會建設”呢?
陸學藝:農村、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轉換時,會出現很多問題。搞工業化,一定要搞城市化。但搞大城市化,還是搞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這要根據國情和各地條件。
一個健康、平衡的社會,它的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一定是協調的。這是兩個最基本的結構。要實現現代化,光搞經濟肯定不行,經濟再翻兩番也不行。這些年提出要縮小貧富差距、城鄉差距,但是情況卻是差距越來越大,所以光調節經濟結構不行,社會結構也必須調整。
現在年年開經濟工作會議,我認為每年還應該開社會建設工作會議。如今經濟結構跟社會結構不協調,社會結構嚴重滯后于經濟結構,這是產生諸多社會問題的根源。我們研究認為,中國的社會結構滯后經濟結構大約15年。有人說,改革開放才30年,怎么就會落后15年?這是因為1978年時的社會結構就比經濟結構落后了,從1958年有戶口制度以后就出現了滯后?,F有體制不改革,怎么能協調?
中國青年報:正常的社會結構應該是什么樣的?
陸學藝:一個現代化的社會結構應該是與經濟結構相協調的。我們現在的問題是,該大的階層還沒完全大起來,即中產階層;該小的還沒小下去,即農民?,F代化國家的農業勞動者至少應該在30%以下,而今我們還是40%以上。如果我們在近期能先把農民工的問題解決好了,50%的社會問題就解決了。本報記者黃沖 韓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