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寶昌教授指出,認為生孩子是負擔的人,可能對許多事都會認為是負擔,這里反映的是人生觀的問題
繼“房奴”、“卡奴”、“車奴”之后,“孩奴”也成為新近流行的熱詞。近日,一篇《80后準媽媽怕成“孩奴”患上憂郁癥》的報道引發熱議。“孩奴”一詞在媒體關注中迅速傳播開來,成為一個社會流行語。所謂“孩奴”,就是指夫妻有孩子之后,一生都在為孩子奔波、失去自身價值的一種生活狀態。據說當上了“孩奴”的人,不敢生病,不敢高消費,不敢輕易換工作。
中國父母一向有為子女無私奉獻、甘當“孺子牛”的傳統,而在“孩奴”的陰影下,如今的青年還愿不愿意當“孺子牛”?上周,中國青年報通過民意中國網和互動百科對2915人(其中50.0%是“80后”,33.6%是“70后”)進行的調查顯示,44.5%的人并不贊同“孩奴”的說法,34.5%的人表示“贊同”,21.5%的人表示“不好說”。與此同時,48.2%的青年表示政策允許的情況下會生兩個孩子,34.5%的人希望生1個,只有5.2%的人明確表示“不要孩子”。
“‘孩奴’是部分城鎮年輕家庭一種夸張的自嘲”
近來,有關“天價幼兒園”、“擇校費”、“學區房”等報道頻頻出現,讓人們開始計算養育一個孩子的經濟賬。
已經有一個孩子的郭彬彬說,“生小孩確實是一種高投入低回報的行為,特別是當看到越來越多小孩不爭氣、難成才,確實挺讓人灰心。”
但有網友反駁:“從經濟學來看,養孩子注定是一項失敗的‘投資’。但我們不能單純從經濟角度看問題,我們也收獲了更多人生的快樂與成就!”
調查顯示,45.9%的人認為“孩奴”一詞用經濟計算抹掉了身為父母的自豪感和幸福感,是不貼切的;47.6%的人認為“養育孩子有壓力是很正常的事情,該生還是會生”。
天津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研究員關穎說,“孩奴”往往是夸大了養育成本。比如,奶粉為什么一定要用進口的,母乳喂養為什么被排斥?孩子為什么一定要花重金上高價幼兒園、特長班?如果不刻意追求,負擔便會輕許多,就可以不為“奴”。
“‘孩奴’主要是部分城鎮年輕家庭一種夸張的自嘲。”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潘錦棠教授表示,生養孩子成本增加是事實,但是過去三五十年,家庭的收入水平遠低于現在,孩子至少2~3個,負擔更大,也沒有“孩奴”一說。這里面折射出有些家庭望子成龍的攀比心理。收入較高的家庭為孩子花大錢的培養方式成為全民攀比模仿的對象,收入不高的家庭對孩子進行力不從心的投資時,壓力會比較大。
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教授顧寶昌說,“孩奴”這種說法的出現并不奇怪,它反映了城市年輕人的情緒。這和他們的成長環境過于優越有關,也和他們面臨的壓力有關。
公眾如何看待“孩奴”這個詞?66.9%的人認為該詞反映了年輕人對高生活成本和教育成本的抱怨;55.0%的人認為反映出年輕人對未來生活缺乏信心。35.6%的人認為這個詞對現在生活狀態的描述很貼切;29.9%的人認為過于夸張了。
關穎認為,在我們的教育中,缺少對人生價值、生命意義的認知和理解,缺少對年輕人責任意識的引導。而一些媒體不負責任的跟風、炒作,也夸大了養育孩子的負效應,“孩奴”便輕而易舉地得到一些人的認同。“孩子不僅僅是對個人、家庭的價值,也關系到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撫養子女對公民來說也是一份社會責任,絕不是當不當‘孩奴’那么簡單。”
調查中,47.0%的人認為,“孩奴”這個詞完全是媒體炒作出來的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