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躺在病床上的張在元教授,不能動也不能說話,日日盯著天花板,對自己身在其中的是非無能為力。 資料圖片
武大“解聘病危教授”背后,高校急劇擴張人事制度存漏洞,兼職教授自身與教學均有“保障”疑問
- 核心提示
武漢大學近來陷入輿論旋渦。起因是武大終止了與教授張在元的聘用合同,而張“病危”在床。
這一事件經(jīng)發(fā)酵,出現(xiàn)多種情緒,有人同情教授,也有人替武大喊冤,而公眾同時注意到,作為武大一個院長,張在元原來是兼職“打工”,不享受醫(yī)保等福利。
調(diào)查顯示,“打工教授”張在元并非個例。高校急劇擴張后,紛紛引進“外來人才”,兼職教授出現(xiàn),他們與高校各取所需,形成“候鳥教授”現(xiàn)象。
有專家認為,張在元事件暴露出,高校教育“大躍進”對應的人事改革存有漏洞,有待進一步完善。
在成為“焦點人物”之前,59歲的張在元已得病兩年多了。如今他不能動、不能說話。呼吸機維持著他的生命,也產(chǎn)生著大量治療費用。
張在元之前是武漢大學城市設計學院院長。他患了一種罕見的病,俗稱“漸凍人”。
醫(yī)生解釋,患者身體仿佛被凍住一樣,末梢肢體無力、肌肉抽搐,漸漸會發(fā)展為肌肉萎縮,甚至呼吸衰竭而死。這種運動神經(jīng)元病,目前還沒有效治療辦法。
11月中旬,一個網(wǎng)帖的出現(xiàn),讓靜臥的張在元和武大,同時卷入一場風波。
帖子是張在元曾經(jīng)的學生發(fā)布的,稱武大“薄情寡義”,派人對靠呼吸機維持生命的張在元宣布終止聘用合同,停止提供醫(yī)療費。
風波由此而起,武大隨后解釋原委,媒體評論紛紛。
11月19日,武大中南醫(yī)院呼吸內(nèi)科病房,無法言語的張在元睜著眼睛,靜躺著。病房門口,其妻陳翠梅正向媒體表達著對武大的不滿。
半個小時后,陳翠梅說自己有事,臨走前從病房搬出一個小花籃放在窗臺上,記者們咔咔一陣拍照。
張教授的眼淚
是聽到終止合同時落淚,還是聽到成績被肯定時落淚,兩個不同版本對應不同意義
按照網(wǎng)帖的說法,當武大向病床上的張在元宣布解聘時,“當時張教授如遭雷擊,面色大變,老淚縱橫!”
可以求證的是,4月30日,武大工作人員確實在張在元的病房內(nèi),當面告知了不再續(xù)聘的消息。這一天,張在元確實落下了淚水。
只是,關(guān)于張教授的淚水,有兩個版本。
11月18日,張在元的法律事務代理人、妻弟陳四平說,當時學校派了人事、組織、學院、校醫(yī)院4個方面的人來,當面宣布解除合同,張教授當時“面色大變,老淚縱橫”。當時陳翠梅也在場。
陳翠梅也說,聽到“終止聘任合同證明書”時,淚珠從張在元眼中流出。不過張在元“說”出一句“謝謝”。
陳翠梅解釋,那只是一個“謝謝”的口形,她認為丈夫只是保持了一個老師的風度。
對于這個“版本”,武大城市設計學院黨委書記張龍根頗為不解,“我算見識了什么叫蒙太奇。當時,根本不是這么回事。”
11月20日,張龍根說,4月30日他們經(jīng)醫(yī)生許可后,到病房向張在元說合同到期的事情。當時組織部、人事部轉(zhuǎn)達了校領(lǐng)導對張在元任期內(nèi)成績的肯定,并告訴他“你是武大最受學生歡迎的院長”。
張龍根說,張在元是聽到這句話后才哭的。
“隨后我們說,雖然你不當院長了,但學校會繼續(xù)關(guān)注你的治療。”張龍根說,當時張在元嘴角囁嚅,大家不知道他在說什么,于是“副院長問他,張院長,你是不是說謝謝啊?張在元當時頭微微點了一下。”
去年夏天,武大一名應屆畢業(yè)生在校門前拍照留念。有學者認為,“候鳥教授”現(xiàn)象的最終受害者是學生。 資料圖片 周超 攝
“打工教授”的合同
根據(jù)武大與張在元的合同,張在武大屬于兼職,月薪1萬元但不享受醫(yī)保等福利
“解聘病危教授”被媒體炒作后,武大解釋,張在元是學校的外聘教授,聘期4年今年4月到期,屬于合同正常終止。
而家屬對媒體稱,武大篡改了合同。
11月20日,陳四平提供了合同復印件。復印件上,合同期限原為2005年9月1日至2009年8月30日,后手寫改為2005年5月1日至2009年4月30日。
陳四平稱,武大修改合同提前解聘張在元,就是不想承擔張在元的醫(yī)療費用,想甩掉包袱。
11月19日,武大人事部相關(guān)人士解釋,對張在元的任命是2005年4月25日發(fā)的文。張在元最初不愿意簽合同,所以一直拖到了9月1日才簽合同。起草合同文本的秘書把簽合同日期誤當聘期,合同送到人事部后,人事部發(fā)現(xiàn)日期不對,應以任命文件任期為準,在征求張在元同意后,進行了更改。
擴張后的高校,引進“外腦”、“外專”,成為“提升教學水平”和“與國際接軌”的重要手段。教授們需要“平臺”,高校需要名人的名氣或身份,或者需要他們發(fā)表的論文。
于是,教授們與高校各取所需,形成了高校教育界的一種特殊現(xiàn)象———候鳥教授。他們打著“飛的”,到處兼職。
“嚴格來說,聘任一個學院的院長,應該先簽合同再下文任命。聘任兼職教授,也是摸著石頭過河。”曾在武大人事部當過近5年副部長的張龍根說。
11月20日,記者查閱發(fā)現(xiàn),按雙方合同約定,武大并不承擔張在元的醫(yī)療費用。“甲方(學校)為丙方(張在元)提供每月1萬元的勞酬(包含養(yǎng)老、醫(yī)療、失業(yè)以及工傷等保險和公積金中單位承擔部分,若因個人未投以上各保險和公積金所引起的后果均由丙方個人承擔)”。
面對“薄情寡義”、“沒有人情味”等罵名,11月17日,武大在官網(wǎng)上發(fā)布《校人事部負責人就張在元有關(guān)情況答記者問》,解釋張在元是外聘的非全職教師,“每年在學校工作時間不少于120天”,并不享受醫(yī)保等福利。
“原來,張在元只是一個‘高級打工教授’。”有評論說。
武大稱,雖然按合同張在元應自付醫(yī)療費用,但截至2009年10月,武大除補貼了16.5萬元治療費外,已墊付了費用68.6萬余元。此外,在其家屬未交付任何醫(yī)療費的情況下,學校還要求醫(yī)院堅持治療至今。
“散仙”與“正果”
學院黨委書記張龍根說,孫悟空只有去了西天才能修成正果,這正是兼職教授的“所取”
一個院長、教授,每月僅1萬月薪而且不享受學校福利,這成為社會不能理解的一個細節(jié)。
11月20日,武大法律顧問陳儒坤介紹,通過廣州市工商局查詢,張在元在廣州有一家實體公司,旗下有知名品牌,實力雄厚。
而陳翠梅稱,張在元主持的公司在他未病時還不錯,隨著他病情惡化,公司群龍無首,去年底公司人員基本都散了。
“張在元在外面,有自己的事業(yè),做得很大,他不在乎錢,在乎的是武大城市設計學院院長和武大教授這個身份和平臺。”武大城市設計學院黨委書記張龍根說。
根據(jù)武大提供的資料,張在元在赴日本等國留學前,曾在1984年至1988年在武大任教。2005年回到武大后,張在元最初堅持不要報酬,以至于他的工資卡一直存在該院院辦。這得到武大多名教師證實。
“因為學院堅持付酬,張在元最后決定把錢用于設立一個基金,并初步命名為‘元創(chuàng)基金’,基金來源由張在元的工資支付。”在張在元的院長辦公室,記者看到了2007年張在元擬定的基金章程。
“不要錢”的張在元,是在高校“百萬年薪聘院長”的風潮中“回歸”武大的。
2004年12月23日,武大發(fā)布了一則引人注目的消息:以百萬元年薪向全球招聘該校生命科學學院院長、國際軟件學院院長。
在武大之前,2002年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曾以“百萬年薪”招聘院長,繼武大之后,2005年廈門大學也以“百萬年薪”招聘財務管理與會計研究院院長。
與張在元任院長相差僅月余,武大招聘的另兩名院長周懷北、舒紅兵也相繼上任。
不過,武大認為,教授們并不都是沖著百萬年薪來的。
“我曾經(jīng)以西游記打過一個比喻。孫悟空如果不保唐僧去西天取經(jīng),他最多是一個‘散仙’,只有去了西天才能修成正果。”張龍根認為,這個比喻十分恰當?shù)鼗卮鹆藦堅谠獮楹蔚轿浯笕温殹?/p>
武大國際軟件學院院長周懷北身上,也有“不為錢”的痕跡。
武大知情人士介紹,周懷北赴美12年,在世界著名企業(yè)供職多年。正式上任前,他就“百萬年薪”曾與武大校領(lǐng)導“談判”,“如果可能的話,我希望只享受學校特聘教授待遇,每月領(lǐng)1萬元津貼。”周懷北表示,應聘院長是想干一番事業(yè),不是沖著年薪。最終,學校執(zhí)意要兌現(xiàn)承諾,“好像定的年薪30萬。”
對于“不要錢”的張在元,張龍根認為,張在元個人非常講體面。“如果張在元能說話、能寫字,他肯定不會允許家屬這么鬧。”
“候鳥教授”
“外來的和尚會念經(jīng)”,高校與教授各取所需,打“飛的”教書的“候鳥教授”誕生
在高校高薪外聘人才的風潮興起前,是全國高校的合并潮。
2000年前后,全國高校掀起合并高潮,武漢的高校也進行了“資源重組”。
原武漢大學、武漢水利電力大學、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湖北醫(yī)科大學合并成新的武漢大學;武漢工業(yè)大學、武漢交通科技大學、武漢汽車工業(yè)大學合并成武漢理工大學;華中理工大學、同濟醫(yī)科大學、武漢城市建設學院合并成華中科技大學,中南財經(jīng)大學、中南政法學院合并成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
“合并之后,學校規(guī)模擴大,各校也都希望實力增強,各個學科都很在意自己排名,學校也很重視各種排名。”一名熟知教育界情況的人士介紹。
11月22日,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教授喬新生說,高校高薪招聘,目的就是利用知名人士的影響、聲譽等,提高自身知名度,或通過某個評估考核。
“現(xiàn)在不少高校高價請一些國外三流大學的博士,為了什么啊?”喬新生教授認為,高校看中的是這些人能在一些英文期刊上發(fā)表論文。一旦“引進”這個人,他的每一篇論文都可能算作學校的成果,那么在國外的檢索系統(tǒng)中,學校的排名就會上升。不少高校領(lǐng)導認為“外來的和尚會念經(jīng)”。
喬新生說,這些教授與高校各取所需,于是形成了高校教育界的一種特殊現(xiàn)象———候鳥教授,“這些人打著‘飛的’,到處兼職”。
張在元被聘回武大,也擔負了學校此類期望。
“張在元有個外號叫得獎專業(yè)戶,學校聘他就是看中他在國際上的一些影響,他的視野也相當開闊。”張龍根介紹。
“武大當時很丟人啊,在全國前十名的高校中,只有武大的建筑專業(yè)還沒有通過國家專業(yè)評估。”一名知情人士稱,當時武大城市設計學院壓力很大。
在武大與張在元所簽合同附件中,對張有如下“任期目標”:四年任期內(nèi)力爭使城市設計學院通過建設部專業(yè)評估與教育部教學評優(yōu);力爭使學院綜合實力排名提前1-2名。
2008年,武大建筑學和城市規(guī)劃兩專業(yè)的本科及碩士層次,均通過國家專業(yè)評估。“沒有張在元,學院不會垮,但是肯定不會像現(xiàn)在這樣出彩。”張龍根說。
張龍根介紹,校內(nèi)也曾有反對聘任張在元的聲音。“他一個月一般只有一兩天在學校,最長的一次呆了五六天。學校有些人意見很大,覺得張在元心思不在武大。”
張龍根說,他當時提出,對于張在元這種人,不要苛求他在學校呆了多長時間,“要看他給學院帶來什么變化”。
他稱,原武大校長劉經(jīng)南曾表態(tài),“張在元要是身體好,可以考慮再聘他一屆”。
人事改革與“犧牲品”
一知情人士稱,大量聘任教師和兼職教授存在,“一出事就會出現(xiàn)下一個張在元”
11月19日,武大人事部坦承,2000年以來,全國高校普遍開展人事制度改革,引進“外腦”、“外專”,成為各大高校提升教學水平、與國際接軌的重要手段。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武漢大學面向海內(nèi)外,聘用了張在元等4人擔任該校4個學院的院長。
在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教授喬新生看來,認為“外來的和尚會念經(jīng)”和高校的急劇擴張,使得張在元成為高校教育“大躍進”的犧牲品。
“部屬高校的一個院長,享受正處行政待遇,還能配專車。”喬新生說,張在元們在外面開著自己的公司賺大把的錢,卻又在高校占據(jù)了相當資源,會引起一些教師不滿。“很多老師談論起這個事情,都不同情張在元。”
按武大人事部的解釋,全日制聘用的,醫(yī)療保障基本由學校承擔,非全日制聘用的專家,則根據(jù)合同約定,不由學校承擔醫(yī)療等社會福利,由其全職單位承擔。
該部人才辦副主任邊金鸞舉例稱,如長江學者講座教授,按規(guī)定每年在校至少三個月,他們都有自己的全職固定單位,醫(yī)療等社保均由其全職單位承擔。
在武大生命科學院,請了11名長江學者和珞珈學者,分別任該院特聘和講座教授。
張在元與他們,都是屬于武大外聘非全日制專家,學校不提供醫(yī)療等福利。
記者調(diào)查得知,張在元在無法說話之前,曾先后在美國、湖北中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治療過,都是自己承擔的醫(yī)療費。
在湖北一省屬高校兼職的知情人士稱,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后,新型人事制度缺乏相應社會保障,使得“編制”仍是高校教師流動時非常在意的一個“待遇”。
例如他的一個在湖北大學任院長的同學,此前曾跳槽到武大,但因武大無法解決編制問題,又回到湖北大學任教。因為在他看來,如果沒了湖大的編制,去武大又沒編制,也就沒有任何保障了。
11月20日,武大發(fā)布了招聘新任城市設計學院院長的公告。招聘要求中有一點,與聘任張在元的條件明顯不同,“任職期間,在武漢大學全職工作(不少于9個月)。”明確放棄了招聘兼職者任院長的“人事創(chuàng)新”。
11月22日,一名不愿具名的高校兼職授課者指出,高校過度擴張,最開始受害的是張在元們,但最終將影響到高校教學質(zhì)量,受害者最終是學生。
他介紹,目前高校存在大量沒有編制的聘任教師和兼職教授,這些人沒有相應保障,“不出事則已,一出事就會出現(xiàn)下一個張在元”。褚朝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