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奈的“啃老族”
從簡單地成家到木制家具的配備,從自行車的體面到錄音機、電視機等家用電器的行頭,再到當下時代里的“房子、車子、票子”。人們的生活水平不斷在提高,生活壓力也在不斷增加。
“男人要是過了30歲還沒有結婚用的婚房,或者是還沒有支付買房首付款的能力,女方的家里就會很不滿了,有些注重實際的女生就會另找出路了。”工作已5年的某設計院工程師厲文說,他現在還在租房子住,雖然家里有一套房子,但那是父母的。
通過這些年的努力,厲文已經有了一點積蓄,但“估計最多也只能出個房子的首付款”。房子,成了厲文的壓力,也是動力,“畢竟男人要成為一家之主,還是要多付些責任的。”。
在今年國慶期間,相戀4年后跨入婚姻殿堂的徐晴(化名)和李正(化名),說起兩人為結婚準備的“幾大件”。
徐晴是上海市浦東新區某中學的一名語文老師,月收入在兩三千元左右。李正是一家外貿公司的職員,月收入四五千元左右。按房價每平方米1萬元來計算,兩人即使不吃不喝,每月的工資加起來在浦東新區還買不到一平方米。
由于李正從小長在農村,家里也沒什么經濟支持。從兩年前兩人決定執手偕老到今年結婚,婚期也是一再拖延。起先,兩人商量著,憑借著兩人的工資,不靠父母,先把錢賺夠,然后再結婚。“工資漲,房價也漲,房價漲得比工資還快,要靠自己一次性買房,實在是買不起了。”
曾有一段時間,李正一面抱怨房價太高,一面怨恨自己沒有能力。兩個人的感情也由此出現了小小的摩擦。徐晴的父母知道后,決定幫他們出首付款,剩下的讓兩個年輕人自己向銀行貸款。
“這么大了還是在‘啃老’啊。”徐晴有些無奈。
如今,一些父母甚至開始為十幾年后才結婚的兒子盤算起來。看著才讀到高二的外孫,家住上海市東明街道的王奶奶樂呵呵地說,大女兒和女婿正在計劃把外孫結婚用的房子準備好,“小兩口要趁現在還買得起房,先給孩子準備好一套房子,有備無患”。
在上海一家公關公司工作的林先生3年前在上海成了家,小兩口都是東北人,結婚時“借”了雙方父母30多萬元作為首付,自己又貸了60萬元,買了一套二手房。與此同時,小兩口已經開始給剛剛過完一周歲的兒子打算了。“一個男孩子在上海沒套房子,以后怎么找女朋友啊?”小兩口除了每個月還自己的貸款外,還給兒子存一筆“購房基金”了。
多數結婚者需要父母的財力支持
上海房地產交易中心統計數據顯示,9月25日到10月8日,上海市內環以內房產交易價格在19500元/平方米左右,內外環間價格在10480元/平方米左右,外環以外價格在6440元/平方米左右。這意味著,上海的一對新人即使在松江、嘉定等郊區購買一套70平方米的婚房,也至少要花費40到50萬元,而如果想在內環以內買一套70平方米的婚房,則至少要140萬元以上。
而年輕人結婚的花費,大部分離不開父母的各種支持。有調查顯示,80%以上的人結婚時需要父母不同程度的財力支持。
“房子已經成為我們所有人心頭最大的壓力。”對于結婚三大件的變遷,上海大學社會學教授顧駿提醒說,這背后一方面反映出我國住房保障存在的問題,另一方面也是部分年輕人對物質的追求已經超出合理水平,甚至把人與人的關系全部物質化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