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個有未來的地方
即便生活壓力如此之大,私人領域如此局促,但北京依舊是流動人員的理想漂泊地,不少外地人就像著了魔一般迷戀北京。火車站、汽車站、機場涌出的人群中,一些人就此留了下來,過起居無定所、漂泊不定的生活。
《北京市200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06年年末,北京市登記的流動人口達383.4萬人,較去年增加26.1萬人,占常住人口的比重為24.3%。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的一位前官員介紹,根據2005年北京市1%人口抽樣調查的數據推算,這些流動人口中,有專科以上學歷的,不足10%。
盡管沒有確切統計,高學歷人群究竟占這個龐大的流動群體多大比例,但僅從秦璐的收入上可以推斷出來,大多數的流動人員,所承受的工作和生活上的壓力、焦慮和忙碌,不會比她更加輕松。
5年前,大學生秦璐“帶著夢想”、簡單的行囊,以及各種證件,只身來到了北京。此前,生活在古城西安的她,對首都充滿色彩斑斕的想象。她始終堅信,“北京是個有未來的地方”。
古老的紫禁城,人民英雄紀念碑,頤和園的石坊,圓明園的廢墟,北大的未名湖,清華的荷塘月色,筆直的街道,老胡同,四合院,這些新老北京的象征,無一不印在她的腦子里。
不過,這些關于北京的印象,都是她從課本里、電視上、媒體中,以及別人的談話中移植過來的。也正是這種重復的移植,加深了她對北京的向往。
西安的天,總是灰蒙蒙的。一個陰霾的日子,下班回家的秦璐路過鐘樓,突然放聲大哭。
“我也不知道到底發生了什么。在那一刻,我突然看到了20年后的我。”秦璐說,待在西安那樣的城市,20年后,甚至更多時間之后,她的生活將不會有太大變化,也許會一成不變。而單調乏味、平淡無奇的生活,她是無論如何也不肯接受的。
正是從那一刻起,她決定到北京“混”。
沒人知道,究竟有多少“混”在北京的人,懷揣著像秦璐一樣的夢想。但每個受訪者普遍看重的是,北京是一座有文化底蘊的、高素質的城市,是一個充滿了各種就業機會、有無數選擇的理想漂泊地。只要自己“肚里有貨”,不愁找不到工作。
秦璐到北京前,她稱自己“一點也不知道自己的未來在哪里”。直到生活了數年,她才朦朦朧朧地意識到,自己想要的,其實是“可選擇的機會”,還有“相對公平的環境和良好的秩序”。而這些,是中國許多城市“相對欠缺”的。
前些日子,她因工作上的一些手續問題,曾多次打電話到西安的相關職能部門咨詢。結果,“接電話的人總是不耐煩,還說不清楚,有些人干脆就把電話轉到無人接聽的號碼上”。無奈之下,她動用了一些地方關系,才把問題弄明白。
“辦事的成本太高。”提起前些天的惱火事,她的臉上出現慍怒的神色。她也曾就此事咨詢過北京的相關職能部門,盡管北京的相關職能部門無力解決,但把事情解釋得很清楚。這一點讓她非常滿意。有親朋好友勸她回老家工作,承諾更好的工作,更高的收入和更輕松的生活,但秦璐一一回絕了親友們的好意。
“我每天都在詛咒這個城市,卻從沒想到過要離開。就沖著職能部門的辦事效率和服務,我也不離開北京。”秦璐喝了一口果茶,愜意地說。
戶口是個繞不過的坎兒
5年前,秦璐帶著瑰麗的夢想來北京尋找未來的時候,只有憧憬。比如,在北京買一套大房子,買一輛高級轎車。
她沒有考慮過,作為一個在北京發展的外地人,究竟要為自己的選擇付出多少代價。她也沒有考慮過自己的養老問題,下一代的教育問題。她甚至都沒有考慮過,這個城市會不會接納她。
“在青春年少的歲月,這些問題是排不上日程的。”秦璐說。
置身北京后,她才發現,除了生活上要付出高昂的代價外,現實的北京與她夢想中的北京,還存在著不小的反差。比如,她發現北京高考學生的分數普遍比外地學生低,她自己的考分要在北京完全可以上一所非常好的大學,而不用蝸居西安讀書。還比如,她發現,有一些工作是自己完全不能做的,北京市保護一些行業禁止外地人介入。雖然她所在的工作圈子并沒有因為她的外地戶籍而排斥她,但她仍感到“不公平”。
“我看重的是一種機會平等。”秦璐說。這個看起來包容大度的城市,有時竟封閉到讓她難以理解。外地人就業禁區以及北京市政協委員限制外地人進京的呼吁,更讓她感到不快。
今年6月,秦璐因工作需要到香港,但《港澳通行證》必須回老家辦理。為此,她不得不耽誤兩天的時間,并為民航業貢獻了兩張機票。
“同樣都是在自己的國家,為什么非要設置一些人為障礙呢?”她重重嘆了一口氣,“都是戶口,戶口,戶口。”
同樣也是因為戶口,秦璐的朋友,來自鄭州的李建軍目前正在做一個“艱難”的抉擇:回去還是留下。
2004年,李建軍受聘于地處北京的某行業協會。這位在攝影界小有名氣的青年女教師,因為看重北京的機會和發展空間,決然告別丈夫和女兒,只身到京城闖蕩。起先,聘用單位答應給她辦理北京市戶口。后因種種原因,戶口未能辦成。不過,這并不影響她努力工作,原因之一是她拿到了北京市綠卡(即《北京市工作居住證》)。按規定,持綠卡滿3年、符合條件的,可申請辦理人才引進手續。
“當時我看到了這一點,所以就拼命工作。”在北京工作的3年里,李建軍在攝影界已頗有建樹。但即便如此,她的北京戶口夢仍然化成了泡影。“北京戶口對我來說無關緊要,我考慮的主要是孩子的考學問題。戶口是個繞不過的坎兒。”
李建軍到北京后不久,一次和丈夫電話交流時,丈夫透露說女兒現在的情緒很不穩定。她馬上意識到女兒到了青春期,身體發生變化,無法和父親溝通。
“如果我不把女兒接到身邊,會影響女兒的身心健康。”李建軍說。無論付出多大代價,她也要將女兒帶在身邊。
代價是顯而易見的:除了高昂的擇校費和贊助費外,最重要的是,正在北京讀高一的女兒的知識結構問題。
如果她的女兒繼續在北京讀書,高考時回河南,那她在北京所學的知識將無法應對河南的考題。當然,即使現在回河南,仍存在一個學籍問題,未來能否在河南參加高考,還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但有一點確定無疑:沒有北京戶口,目前肯定不能在北京參加高考。
這位攝影界有頭有臉的人,決定來北京之前,已經將鄭州的房產賣了。她和丈夫商定,等她在北京站穩腳跟,丈夫隨后就過來。因此,如果現在再回去,一切都得重新開始。
“女兒多次找我談話,問我怎么辦,我都無言以對。小小年紀,本來是不應該承受這些的。”站在望京27層樓的家中,李建軍目不轉睛地望著窗外的風景。“網上有一些人正在呼吁這事。如果實在沒辦法解決,看來我只能回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