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進入三季度,中國多數鋼廠不得不面對一個尷尬的事實:雖然需求慘淡,經營困難,但卻要忍受高成本的長協礦;雖然長協礦與現貨礦價格出現倒掛,但卻沒有太多的選擇。
憑借高度的壟斷優勢,三大礦山從今年二季度起將鐵礦石年度定價轉為季度定價,季度定價是按照上個季度的現貨價格綜合平均確定。由于二季度現貨價格不斷攀升,因此三季度的長協價將在二季度的基礎上有所上漲,根據三大礦山的要求,這個幅度大約是20%。
但受累于目前鋼材需求和價格的疲軟,鐵礦石現貨價格近期不再堅挺,開始出現明顯松動。品位63.5%的印度粉礦已經跌至135美元/噸,明顯低于三季度的長協價格。
這情形與2008年類似,當時鋼廠由于不堪忍受高價礦,紛紛毀約轉投現貨市場。但這一次,鋼廠似乎沒有多少選擇余地。如果再次違約,不僅予人口實,更有可能遭到斷供威脅。
寶鋼高層昨天表示,目前與三大礦企的三季度鐵礦石價格還未最終確定,預計可能會等到7月底8月初。目前發貨還按照預付款進行結算。這一表態至少意味著,寶鋼不會放棄長協礦。
業內人士稱,從礦石質量、長期合作角度出發,大鋼廠將作出讓步。畢竟長期協議礦的價格低于現貨市場價格是一個普遍現象,為追求穩定,大鋼廠顯然更樂于接受長協礦。
目前,中國鋼鐵業有些凄風苦雨。由于房地產調控等政策的實施,鋼材價格此前已經連續下跌數周。在經過近半月的橫盤調整后,本月初上海建筑鋼材市場鋼價再創新低,終端采購量也降至6月以來的低點。中鋼協的最新旬報也顯示,6月中旬全國粗鋼日產量再現環比下降。
中國鋼鐵業的低迷還嚴重打擊了國際干散貨市場。7月5日,國際干散貨市場的晴雨表BDI跌至逾9個月最低水準,已經連續28個交易日下滑。分析人士稱,受成本和需求的擠壓,利潤稀薄的中國鋼鐵企業降低了對鐵礦石的購買活動。超大型散裝船的貨運量占國際海上貿易量的三分之一,它們生意的好壞主要由全球三大鐵礦石生產商的業務量決定。
據海關統計數據顯示,5月份我國進口鐵礦石5190萬噸,同比下降3%,環比下降6.2%,繼4月份之后再次出現同比和環比雙雙下降。(證券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