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2年以來,吉林省共改造中低產田500多萬畝,造林種草近百萬畝,為多個灌區配套建設各種水利工程4600余處。2006年,吉林省把土地治理項目資金6.27億元全部用于改造中低產田,建設高標準基本農田136萬畝。中低產田改造工程為吉林省糧食生產連年上新臺階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目前還有中低產田3500多萬畝,約占全省糧食播種面積的53%,主要集中在白城和松原地區。中低產田改造對于全省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義。日前,為了掌握全省中低產田改造情況,吉林調查總隊對乾安、前郭、東遼、通化等縣(市)進行了快速調查。綜合調查結果如下。
一、中、低產糧田類型多、產量低、土質貧瘠
乾安縣位于吉林省西部。全縣有耕地面積15萬公頃,中、低產田面積就達到6.7萬公頃,占耕地面積的40%以上;東遼縣位于吉林省中部地區。耕地面積101萬畝,現有中低產田75萬畝,其中、中產田45萬畝,低產田30萬畝;通化縣地處吉林省東部地區。該縣耕地面積較少,有耕地39萬畝,其中:中、低產田面積9.4萬畝,約占耕地總面積的24.1%。這些中低產糧田主要有下列類型:
(1)風沙型低產田。這類低產田地勢較高,水肥條件差,不抗旱,易風蝕,瘠薄沙性大,漏水漏肥。土壤質地較粗,有機養分缺乏。
(2)鹽堿地低產田。主要特征是耕層土壤可溶性鹽分含量超過0.5%或堿斑面積超過15%。由于鹽分較高,土壤理化性質很差,限制農作物生長發育。
(3)漬澇旱地型低產田。主要特征是地勢低洼,季節性漬澇,土壤粘重、冷漿,不發小苗。
(4)缺水型中低產田。主要特征是土壤保墑保水性能差,農作物產量波動大,穩步率低,這種土地在各縣各鄉鎮都有分布。
(5)坡耕型中低產田。由于坡度大、風蝕、水蝕嚴重,表土疏松,肥力低下。據農民反映“由于這樣的耕地產量很低,每坰地只能產3—4噸,有時甚至沒有產量。為了讓這樣的土地產糧,每年在春天播種時投入的種籽、化肥都要多些,增加了種地成本”。
二、中低產田改造過程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吉林省對改造中、低產田工作高度重視,相應的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如加強農田基本建設。擴大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等。但是在中低產田改造過程中遇到了以下的困難和問題,需要國家給予幫助和解決。
1、水資源短缺是中低產田改造遇到的主要困難。
從全省看,吉林省水資源總量約為404億立方米,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為1550立方米、為全國人均占有量的57%略強,耕地畝均水資源占有量為670立方米、不足全國耕地畝均占有量的47%。水資源短缺是中低產田改造中遇到的主要矛盾。
從時間上看,年降水量變化大。全省多年平均河川徑流量357億立方米,豐水年徑流量為463億立方米,枯水年徑流量為260億立方米。其次年內分配不均,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622毫米,約60%集中在夏季,20%在秋季,春季為15%,冬季不足5%,年內江河各月水量相差很大,最大月份與最小月份相差10―400倍。
從空間上看,松花江流域水資源約占全省水資源的57%,另有35%左右的水資源分布在吉林省周邊的嫩江、鴨綠江和圖們江等界河流域。從地理位置看,東部長白山區年降水量豐、枯變化小,而西部平原地區實際變化大,最大年徑流量與最小年徑流量相差30―40倍。
2、農民對耕地重“用”輕“養”是改造中低產田的思想障礙。
這主要原因有兩個,一是國家沒有建立耕地質量評價和補償機制,二是農民覺得承包地只有使用權,沒有所有權,終究不是自己的,沒有長遠打算。希望建立耕地質量評價和補償機制,對農民的耕地的等級有提高的,給予獎勵。
三、改造中低產田的建議
1、解決抗旱問題
從全省看。一是科學優化全省水資源的時空配置。從時間上講,要體現協調防洪抗旱、洪旱兼籌的主導思想,合理蓄豐補欠,加強水資源年、季間調配。從空間上看,要本著“先節水后調水,先治污后調水”的原則,把東部地區相對豐富、清潔的水資源調往中、西部地區。二是繼續加強水利設施建設。為有效解決吉林省水資源短缺問題,目前吉林省謀劃了中部城市引松供水、引嫩入白、哈達山水利樞紐、大安灌區、老龍口水利樞紐和四湖溝水利樞紐等6大水利重點工程。計劃總投資215億元,工程建成后,可調控水量62億立方米,對緩解全省水資源供需矛盾,增強防汛抗旱功能,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改善生態環境等都將發揮重要作用。建議國家繼續給予資金支持。
從農戶看。多數農戶沒有在上述受益區內,并且多數農戶沒有水利抗旱設施,需要打井抗旱或以其它方式抗旱。但是目前農戶沒有打井抗旱或以其它方式抗的積極性。因為抗旱的投入大于產出,得不償失,沒有積極性。建議國家給予農戶抗旱專項補貼,才能調動農民抗旱的積極性。
2、其次要調動農民“養地”的積極性
一是制定積造農肥獎勵政策。目前客土改良土壤因為取土困難,培肥地力、控制地力下降的重點應放在增施農肥上,如開辟漚肥坑、堆肥場,讓農肥有個存放地方,調動農民積肥、送肥的積極性。
二是制定機械化集中扶持政策。要借國家扶持之機,各鄉村成立機耕站。集中對農戶耕地進行機翻、中耕、噴藥、抗旱噴(澆)水、收割、秸棵粉碎深翻還田、脫粒等無償機械化作業。
三是結合新農村建設工程,重點抓好村屯建設,達到“人有標準廁所、豬有保暖圈、牛馬有畜舍、灰有倉”,保護好有限的肥源的同時,也保護了村民生活環境。據農業專家測算,保護好現有肥源并能得到施用,可以保證35年以內土壤有機質含量不會低于1.2%。(國家統計局吉林調查總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