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實施產業轉型升級行動計劃,著力厚植“兩都一城”建設新支撐。按照爭當全省產業轉型升級先行者的要求,牢牢把握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化、綠色化發展方向,加速發展新經濟新業態,大力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實現新舊動能協同發力,加快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
培育新制造經濟。全力創建“中國制造2025”試點示范城市,開展技術改造深化年活動,力爭全年工業技改投資占工業投資比重15%以上。積極創建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開工建設歐菲科技物聯網模組、沃得爾汽車傳感器等項目,推動渥泰環保智能凈水器、永威光電智能安防監控鏡頭等項目擴產增效,力爭省級以上智能制造試點示范企業達7家以上,數字化車間達50個以上。完善“八位一體”銅產業體系,全面深化與江銅集團合作,積極推動銅檢中心引入戰略合作伙伴,加快全國銅及銅合金循環利用產業知名品牌創建試點區建設,推進勝華金屬二期、貴義銅業、龍軒銅業等項目達產,推動產業鏈向電子信息和電力電氣領域延伸,力爭銅精深加工產品占比達45%。加速發展綠色水工、光電新能源、大健康、眼鏡等優勢產業,力爭非銅產業主營業務收入達390億元、增長10%。推動開發區改革和創新發展,強化開發區的經濟管理職能,積極推行開發區政企分開、政資分開。加快建設智能終端產業園、電線電纜產業園、電子信息產業園,完成白露科技園3.62平方公里、五湖健康產業園1平方公里拓園工作,建成標準廠房40萬平方米以上。支持貴溪經開區創建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發展新服務經濟。以打造中華道都為目標,加快推進正一觀二期改造,籌辦龍虎山道文化國際旅游節,建成道文化主題雕塑公園,力爭大上清宮遺址成功申報全國考古十大新發現,推動道文化顯性化、大眾化、體驗化。以旅游“雙創”工作為主線,圍繞“紅魂、綠魄、古韻、墨香”四篇文章,啟動天門山旅游綜合開發,推進上清古鎮改造提升等重點旅游項目建設,大力培育健康養生、鄉村旅游、低空觀光旅游、精品民宿等新業態,力爭成功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全市旅游接待人次、旅游總收入分別增長25%、30%以上。以發展新服務業態為方向,推進中國郵政鷹潭郵件處理及物流倉儲中心、林安智慧物流園區等項目,搭建全市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加快“互聯網+流通”建設,積極培育文娛、家政等消費增長點,形成更多新商業模式。
振興實體經濟。繼續開展降成本優環境專項行動,強化掛點幫扶制度,有效降低企業要素成本和制度性交易成本,力爭全年新增入規企業25家。穩妥推進售電側改革,推動重點園區、重點企業參與直供電交易。用好擔保平臺、財園信貸通等政策,開展銅供應鏈融資和應急轉貸業務,做實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提升實體經濟貸款占比。積極引導實體店發展,加快線上線下融合發展。弘揚企業家精神,厚植工匠文化,引導企業突出主業、做精產品、做優服務,建設質量強市,推動鷹潭產品向鷹潭品牌轉變。
(三)實施城市雙修提升行動計劃,著力增添“兩都一城”建設新魅力。以“城市雙修”為抓手,推進城市有機更新、轉型發展,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環境,彰顯特色文化,把城市建設得更加宜居宜業,讓廣大市民共享更有品質的生活。
堅持規劃引領。強化空間管控,利用“多規合一”成果,完成空間規劃編制,劃定“三區”和“三線”。完善城市設計,控制城市輪廓、重要視線、特色地段、關鍵節點,明確建筑特色、公共空間和景觀風貌等管控要求,合理規劃城市水系布局,形成“一江兩岸”城市設計最終成果。完成停車設施、街道設計、城市色彩控制等專項規劃編制和城市排水(雨污)防澇規劃編制,推進城市建設從擴容向提質轉變。
推進城市修補。完善交通體系,建成余信貴大橋、鷹東鷹南高速收費站、鷹南公交樞紐站和公交智能調度中心等項目,實施11條城區主次干道改造,推進余信貴大道、鷹潭大橋拆舊建新等城市貫通工程,實施206國道余江段改線和龍虎山段改造、320國道余江段改造、萬年至鷹潭高鐵北站一級公路改建、上清至冷水道路改造等城際暢通工程。提升功能配套,推進高鐵商務區、信江新區中央生態公園、應用工程學校搬遷、婦幼保健新院等新區建設項目,完成45條小街小巷改造和杏園、軍民路菜場新改建,新改建主城區公廁33座、景區公廁26座。加大棚改力度,加快二二三地質隊片區、防腐廠片區、東湖片區、西門道口等棚戶區改造和白馬李家、朱埠楊家夏家劉家等城中村改造工作,實施信江新區麒麟大道沿線流洪祝家虎嶺等村莊房屋征收工作。強化精細管理,積極創建省“公交城市”,更新新能源公交車33輛,新辟和優化公交線路4條。持續開展道路運輸市場秩序、違章搭建、占道經營、戶外廣告、“牛皮癬”等整治活動,塑造精致、精美的良好城市形象。
加強生態修復。全面融入全省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推進生態文明試驗區“六大體系”建設,讓鷹潭藍天常駐、青山常在、綠水長流。按照居民出行“300米見綠、500米入園”要求,建設一批漫游綠道、街邊小游園小花園,新增市區綠地1萬平方米。加大重要生態保護區、水源涵養區、江河源頭區的生態修復和保護力度,推進東湖、西外湖、東川河綜合整治及白露河景觀提升等項目,實施19條14公里城市主次干道雨污分流管網改造提升,已建成污水處理廠全部投入運行。實施森林質量提升工程,確保森林覆蓋率穩定在58.2%以上。推進園區循環化改造、城市礦產、資源綜合利用等試點工程,開展綠色生態農業十大行動,發展裝配式建筑、低碳交通,推進公共機構節能,倡導全民綠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好自然資源確權登記工作,全面開展黨政領導干部自然資源離任審計,建立健全生態環境保護長效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