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踏石留印,抓鐵有痕,奮力實現 “十三五”發展良好開局
2016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勝階段的第一年,做好今年工作至關重要。
今年的主要預期目標是: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5%以上,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以上,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長7.5%以上,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增長1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8%,城鎮和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增長8.5%左右和9.5%左右,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控制在3%左右,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節能減排降碳完成國家下達任務。
要切實抓好以下八項重點工作:
(一)擴大有效投資,增強經濟發展后勁。實施一批大項目、好項目,既要注重投速、投量,更要注重投向、投效,形成有效投資,推動經濟平穩較快增長。
抓好50個重點項目。實施14個基礎設施項目,完成投資200億元。重點是建成河東國際機場三期、固原至西吉高速、永寧黃河大橋等,加快建設銀西高鐵、寧夏石嘴山至固原城際鐵路(吳忠至中衛段)、京藏高速改擴建、黃河寧夏段防洪二期、移民遷出區生態修復等。實施23個產業項目,完成投資500億元。特別要建成寧東至浙江輸電、神華寧煤煤制油、如意高檔服裝等,推進寧夏中關村產業園數據中心、西夏公鐵物流園、三沙源旅游度假區等項目。實施13個社會民生項目,完成投資150億元。著力抓好中南部城鄉飲水安全、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寧夏美術館和殘疾人康復中心等工程建設。對于這些項目,要建立臺賬,倒排工期,督查考核,確保進度和質量,從而帶動全社會完成投資3880億元以上。
拓寬項目融資渠道。轉變融資觀念,打好“財政·銀行·證券·保險·擔?!苯M合拳,提高資金使用效益。發布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項目清單,完善風險共擔、利益分配等機制,每個縣(市、區)實施1-2個示范項目,引導社會資本投向市政、交通、生態等領域。增加政府產業引導基金規模至20億元,吸納更多社會資本,爭取母子基金總規模達到80億元以上,發揮好對產業發展的引導作用。完善擔保體系,提高增信能力,重組寧夏再擔保集團,建立專項擔保資金,用足用好國家專項建設基金。深化與金融機構合作,發行各類債券200億元。
梯次推進項目建設。圍繞自治區成立60大慶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等,不斷篩選充實項目儲備庫。緊扣國家政策走向,謀劃一批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支撐我區長遠發展的重大項目,爭取更多進入國家重大工程項目包。著眼提高投資效益,謀劃實施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場前景好、產業鏈條長、基本無污染的產業項目,引進有稅項目,培植有根企業。狠抓項目前期工作,用好審批監管網絡平臺,聯審聯批,提高效率,力爭20個重點預備項目一半開工、30個重點前期項目取得實質性進展,確保項目前后接續、梯次跟進。
(二)突出集聚創新,力促工業轉型升級。用好市場導航燈、資源定位器,抓好供給側改革,推動新型工業加快發展。
促使工業向中高端邁進。啟動中國制造2025寧夏行動綱要,瞄準新材料、智能制造、生物制藥、節能環保等中高端產業,抓好3D打印、數控機床、高端軸承、碳基材料等項目。加快煤電化一體化步伐,新增煤化工產能300萬噸,著力開發工程塑料、通用樹脂、專用化學品等精細化工產品。出臺光伏產業發展配套政策,建設新能源綜合示范區,新增風電100萬千瓦、光伏140 萬千瓦,帶動光伏發電裝備、風機制造等上下游產業協同發展。推動羊絨、紡紗等初級原料向中高端產品邁進,加快清真標準國際互認,打造清真食品、穆斯林用品特色品牌,輕工業占比再提高1個百分點。支持煤炭、電力、冶金、化工等傳統產業實施新一輪技術改造,實現轉型升級;嚴格環保、能耗、技術標準,引導資不抵債、扭虧無望的“僵尸企業”兼并重組、破產清算,淘汰落后產能120萬噸。
引領園區集約發展。各園區都要突出特色,準確定位,差異化招商,完善生產、集散、研發、認證等功能,分類吸納對路企業進區入園。實施基礎設施建設、資源能源保障、土地集約利用、上下游產業銜接四項行動,降低企業生產要素成本,提升園區競爭力。改造寧東等6個工業園區,推進企業內部小循環、企業間中循環、園區內大循環。創新管理體制機制,建立綜合服務體系,探索政企合作、多元開發、專業運營等模式,打造服務優、成本低、產出高、稅收多的園區。
推動企業創新發展。完善科技創新后補助、高新技術和科技創新企業稅收優惠政策,強化企業主體地位,鼓勵企業加大投入,建設研發機構,全社會研發投入占到GDP的1%以上。實施“八大科技專項”,建成國家、自治區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家。設立科技成果轉化投資引導基金,鼓勵企業與科研機構、高校開展產學研合作,組建技術轉化機構,促進科技成果資本化、產業化。以降成本、提效益為重點,引導60戶龍頭企業對標一流、挖潛改造,做強做大;鼓勵、支持非公經濟發展,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200家,爭創中國馳名商標4個、寧夏名牌產品20個。實施“三項人才工程”,培養專業人才1.2萬名,出臺科研人員留職創業、職務發明等激勵辦法,讓各類人才在創新中實現價值、創業中成就夢想。
(三)聚焦特色精品,推動農業提質增效。圍繞“一特三高”,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瞄準市場需求,精耕細作,精深加工,精準扶持,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實施精品農業發展計劃。聚焦“1+4”特色優勢產業,支持壯大“一縣一業”“一鄉一品”,使其在農業產值中占比超86%。貫徹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建設優質糧生產基地,糧食生產穩定在1200萬畝、370萬噸。狠抓優質奶源和清真牛羊肉基地,新增肉牛10萬頭、肉羊60萬只,更新種植優質飼草100萬畝。推動蔬菜產業往精品方向發展,新建永久性蔬菜基地10萬畝。實施提升枸杞產業“六大工程”,新增基地5.8萬畝。堅持“小酒莊、大產區”模式,新建改造標準化葡萄園5萬畝,開建酒莊20家,加快向酒莊酒和中高端邁進。發揮國家農業科技園示范效應,每個縣(市、區)建設1-2個精品農業示范基地或加工園區,引領特色產業多出精品。
提升綜合生產能力。堅持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并重,劃定永久性基本農田,加快大型灌區續建配套、鹽堿地改良等農田水利工程,建設高標準農田50萬畝,新增高效節水灌溉30萬畝,改造中低產田35萬畝,確保耕地面積不減少、質量有提升。加快育繁推一體化,推進優勢品種提純復壯,確保品質品牌優勢。啟動特色農產品原產地保護工程,嚴格產地準出,強化“三品一標”認證,完善追溯監管。推廣覆膜保墑、復種兩熟等先進適用技術,農業機械化綜合水平、科技貢獻率分別達到71%和58%。
完善農業經營體系。加快培育新的經營主體,培訓新型職業農民2萬人,新增家庭農場和農民合作社各300個,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完善社會化服務體系,堅持科技特派員制度,培育農機作業、糧食銀行等服務組織30個,國家和自治區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40家。擴大網上營銷規模,引導進入國內外知名企業營銷網絡,發展農超對接、連鎖配送等,讓更多特色農產品占領國內外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