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
編者按: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課題組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經征求專家意見多次修改,形成《改革跑贏危機的行動路線(30條建議)》。提出這份建議報告,基本考慮是:第一,基于對改革形勢客觀判斷,以化解風險與危機為基本出發點;第二,堅持問題導向,重點把握如何形成公平可持續的市場經濟、有效協調利益關系、有效解決體制機制性腐敗三個方面的改革攻堅;第三,綜合考慮改革的可接受度和改革可行性,以牢牢把握改革主動權,爭取實現未來3-5年改革攻堅的實質性突破。現將這份建議報告全文刊載如下:改革跑贏危機的行動路線(30條建議)
中國(海南)改革發展研究院課題組
我國改革正處于深水區和攻堅階段。與以往相比,改革的深刻性、復雜性、艱巨性前所未有:轉型與改革交織融合, 經濟轉型、社會轉型、治理轉型都直接依賴于重大改革的突破;利益失衡的矛盾日益突出,改革需要在調整重大利益關系上取得進展;轉型倒逼改革,改革的時間和空間約束全面增強。在這個特定背景下, 改革與危機賽跑的特點突出,盡快形成“改革跑贏危機”的行動路線至關重要。
一、以化解風險和危機為導向的改革攻堅
我們的思路性建議是:客觀把握全面轉型的大趨勢,抓住突出矛盾和問題,以化解風險和危機為導向,形成未來3-5年改革攻堅的行動路線。
1.經濟轉型到了關節點,改革重在形成公平可持續的市場經濟體制
(1)經濟矛盾和風險日益凸顯。例如:以投資消費失衡為主要特征的結構性矛盾凸顯,內生增長動力遠未形成;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緩慢,服務業比重長期徘徊在40%左右;資源環境約束全面加大,環境危機因素增多;創新能力嚴重不足。尤其是產能過剩呈現全面性、長期性的突出特點。不僅傳統的鋼鐵等產業,而且太陽能光伏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都面臨著巨大的產能過剩壓力。
(2)經濟轉型到了向消費主導轉變的關節點。如果說前一階段投資拉動增長還有戰略回旋余地的話,那么在歐美等外部市場需求萎縮呈現中長期趨勢、國內產能過剩的今天,回旋余地已大大縮小。在這種形勢下,繼續靠投資拉動經濟增長,不僅會導致投資邊際效益下降,還會加大產能過剩的危機。出路在于:增強國內消費需求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釋放服務業需求的巨大潛力;推進消費主導的經濟轉型與改革。
(3)依靠政府主導和政策刺激拉動增長難以為繼。過去長期實行的政府主導型經濟增長方式,例如以追求GDP增長為首要目標、以擴大投資規模為重要途徑,成為投資消費失衡的體制性根源以及政府債務風險加大的重要因素。經濟轉型的關鍵在于理順政府與市場關系,在更大程度、更廣范圍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和擴大內需中的基礎性作用。
2.社會轉型處于臨界點,改革重在建立有效協調利益關系的體制機制
(1)利益關系失衡日益突出,社會道德危機、信任危機問題突出。貧富差距仍有擴大的趨勢,基尼系數長期居高不下;一些企業為追逐利潤而造假,威脅到食品、藥品安全,引起全社會的嚴重關注。
(2)社會轉型到了能否有效化解利益沖突的臨界點。20年來,群體性事件增加了10倍,其中因土地征用、房屋拆遷、環境污染等利益沖突引發的群體性事件占80%以上。這種利益矛盾的群體沖突協調不好,將激化其它社會矛盾,并使社會沖突有所升級,甚至成為局部性、全局性危機的導火索。
(3)社會結構不合理的矛盾突出。按有關分析,目前我國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只占總人口的23%左右。中低收入者難以向上流動,是社會利益沖突和社會危機事件增多的特定因素。社會轉型的關鍵在于破題收入分配改革,盡快提高中等收入群體的比重。
3.治理轉型到了關鍵點,改革重在建立有效解決腐敗的體制機制
(1)腐敗正在成為引發危機的導火索。相比于其它經濟社會矛盾,腐敗更容易成為社會不滿情緒的“催化酶”,容易把“低級別、低烈度”的利益沖突催化為“高級別、高烈度”的社會危機。
(2)治理轉型到了有效解決體制機制性腐敗的關鍵點。在“增長主義”傾向下,某些部門和行業的官員擁有的權力,與轉型時期政府掌控重要資源結合在一起,形成比較突出的體制機制性腐敗,成為治理轉型的難點和重點。
(3)“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從現實生活來看,腐敗問題的形成與發展,根源于權力運行缺乏嚴格有效的體制機制約束。治理轉型,就是要有效約束權力、監督權力、問責權力,提高政府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