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三、發展領域、主要目標和策略措施
(一)婦女與健康。
主要目標:
1.婦女在整個生命周期享有良好的基本醫療衛生服務,婦女的人均預期壽命延長。
2.孕產婦死亡率控制在20/10萬以下。逐步縮小城鄉區域差距,降低流動人口孕產婦死亡率。
3.婦女常見病定期篩查率達到80%以上。提高宮頸癌和乳腺癌的早診早治率,降低死亡率。
4.婦女艾滋病感染率和性病感染率得到控制。
5.降低孕產婦中重度貧血患病率。
6.提高婦女心理健康知識和精神疾病預防知識知曉率。
7.保障婦女享有避孕節育知情選擇權,減少非意愿妊娠,降低人工流產率。
8.提高婦女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比例。
策略措施:
1.加大婦幼衛生工作力度。優化衛生資源配置,增加農村和邊遠地區婦幼衛生經費投入。加強各級婦幼保健機構建設,堅持婦幼保健機構的公益性質,健全婦幼衛生服務網絡,完善基層婦幼衛生服務體系,為婦女提供均等化的保健服務。加快婦幼衛生人才培養,加強婦幼保健機構人員配備。加大執法監督力度,嚴肅查處危害婦女健康的非法行為。
2.加強婦女健康相關科學技術研究。充分依靠科技進步,統籌和優化科技資源配置,組織跨部門、跨地區、跨學科協同攻關,加強對婦女健康主要影響因素及干預措施等的研究;鼓勵自主創新,促進成果轉化,推廣促進婦女健康的新技術和適宜技術。
3.提高婦女生殖健康服務水平。針對婦女生理特點,大力普及生殖健康知識,提高婦女自我保健意識和能力。提供規范的青春期、育齡期、孕產期、更年期和老年期婦女生殖保健服務,有針對性地解決婦女特殊生理時期的健康問題。
4.保障孕產婦安全分娩。加強基層醫療保健機構產科建設和人員培訓,提高產科服務質量和孕產婦衛生保健水平。孕產婦系統管理率達到85%以上,全國孕產婦住院分娩率達到98%以上,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率達到96%以上。健全孕產婦醫療急救網絡,推廣適宜助產技術,加強孕產婦危重癥救治。落實農村孕產婦住院分娩補助政策。為孕產婦提供必要的心理指導和健康教育,普及自然分娩知識,幫助其科學選擇分娩方式,控制剖宮產率。
5.加大婦女常見病防治力度。普及婦女常見病防治知識,建立婦女常見病定期篩查制度。加大專項資金投入,擴大宮頸癌、乳腺癌檢查覆蓋范圍。加強基層婦幼衛生人員和計劃生育服務提供者的衛生保健專業知識及服務能力培訓。提高醫療保健機構宮頸癌、乳腺癌診治能力,對貧困、重癥患者治療按規定給予補助。
6.預防和控制艾滋病、性病傳播。完善艾滋病和性病防治工作機制。針對婦女重點人群加強宣傳教育,推廣有效干預措施。強化對娛樂場所的監管,嚴厲打擊吸毒、嫖娼等違法行為。將艾滋病、梅毒、乙肝等母嬰傳播阻斷納入婦幼保健日常工作,強化預防艾滋病母嬰傳播綜合服務,孕產婦艾滋病和梅毒檢測率分別達到80%和70%,感染艾滋病和梅毒的孕產婦及所生兒童采取預防母嬰傳播干預措施比例均達到90%以上。
7.提高婦女營養水平。大力開展健康和營養知識的宣傳普及和教育,提倡科學、合理的膳食結構和習慣。為孕前、孕產期和哺乳期婦女等重點人群提供有針對性的營養指導和干預。預防和治療孕產婦貧血。加強對營養強化食品生產和流通的監管。
8.保障婦女享有計劃生育優質服務。研究推廣安全、有效、適宜的避孕節育新技術和新方法,推行避孕節育知情選擇,提供避孕節育優質服務。加大避孕知識宣傳力度,提高婦女自我保護意識和選擇科學合理避孕方式的能力,預防和控制非意愿妊娠和人工流產。強化男女共同承擔避孕節育的責任意識,開發、研制男性避孕節育產品,動員男性采取節育措施,提高男性避孕方法使用比重。
9.提高婦女精神衛生服務水平。建立覆蓋城鄉、功能完善的精神衛生防治和康復服務網絡。針對婦女生理和心理特點,開展咨詢和服務。加強精神衛生專業機構和醫療保健機構人員精神衛生知識培訓。開展婦女產后抑郁癥預防、早期發現及干預。
10.加強流動婦女衛生保健服務。完善流動婦女管理機制和保障制度,逐步實現流動婦女享有與流入地婦女同等的衛生保健服務。加大對流動婦女衛生保健知識的宣傳力度。
11.引導和鼓勵婦女參加經常性體育鍛煉。加強對婦女體育健身活動的科學指導,提高婦女健身意識。積極發展城鄉社區體育,鼓勵婦女參與全民健身運動。加強對老年婦女、殘疾婦女體育活動的指導和服務。
(二)婦女與教育。
主要目標:
1.教育工作全面貫徹性別平等原則。
2.學前三年毛入園率達到70%,女童平等接受學前教育。
3.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達到95%,女童平等接受九年義務教育,消除女童輟學現象。
4.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90%,女性平等接受高中階段教育。
5.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0%,女性平等接受高等教育,高等學校在校生中男女比例保持均衡。
6.高等學校女性學課程普及程度提高。
7.提高女性接受職業學校教育和職業培訓的比例。
8.主要勞動年齡人口中女性平均受教育年限達到11.2年。
9.女性青壯年文盲率控制在2%以下。
10.性別平等原則和理念在各級各類教育課程標準及教學過程中得到充分體現。
策略措施:
1.在教育法規、政策和規劃的制定、修訂、執行和評估中,增加性別視角,落實性別平等原則。
2.切實保障女童平等接受學前教育。資助貧困家庭女童和殘疾女童接受普惠性學前教育。提高農村學前教育普及程度,多形式增加農村學前教育資源,著力保證留守女童入園。
3.確保適齡女童平等接受義務教育。加大對教育法、義務教育法等法律法規的宣傳力度,提高家長保障女童接受義務教育的守法意識和自覺性。
4.保障女性平等接受高中階段教育。加大對中西部貧困地區高中階段教育的扶持力度,滿足農村和貧困地區女生接受高中階段教育的需求。對普通高中家庭經濟困難女生和殘疾女生給予資助,保障女生不因家庭經濟困難和個人生活困難輟學。逐步實行中等職業教育免費,保障未升入高中的女童在就業前接受必要的職業教育。
5.提高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水平。采取積極措施,保障女性平等接受高等教育,提高女性主要勞動年齡人口中受過高等教育的比例。多渠道、多形式為貧困和殘疾女大學生提供資助。
6.滿足婦女接受職業教育的需求。堅持職業學校教育與職業培訓并舉,為婦女接受職業教育提供更多的機會和資源。扶持邊遠貧困地區婦女和殘疾婦女接受職業教育。為失學大齡女童提供補償教育,增加職業培訓機會。組織失業婦女接受多種形式的職業培訓,提高失業婦女創業和再就業能力。根據殘疾婦女身心特點,合理設置殘疾人職業教育專業。
7.提高婦女終身教育水平。構建靈活開放的終身教育體系,為婦女提供多樣化的終身教育機會和資源。鼓勵婦女接受多形式的繼續教育,支持用人單位為從業婦女提供繼續教育的機會。提高婦女利用新型媒體接受現代遠程教育的能力。
8.促進婦女參與社區教育。整合、優化社區教育資源,發展多樣化社區教育模式,豐富社區教育內容,滿足婦女個性化的學習和發展需求。大力發展社區老年教育,為老年婦女提供方便、靈活的學習條件。
9.繼續掃除婦女文盲。創新和完善掃盲工作機制,制定出臺相關優惠政策,加大掃除女性青壯年文盲工作力度。通過組織補償學習,深化掃盲和掃盲后的繼續教育,鞏固發展掃盲成果。
10.加大女性技術技能人才培養力度。完善科技人才政策,探索建立多層次、多渠道的女性科技人才培養體系。依托國家重點實驗室、重大科研項目和重大工程建設項目,聚集、培養女性專業技術人才和技能人才。
11.加強婦女理論研究和高等學校女性學學科建設。在國家社科基金等科研基金中增加社會性別和婦女發展的相關項目和課題,推動婦女理論研究。提高女性學學科等級,鼓勵高等學校開設女性學專業或女性學課程,培養女性學專業人才。
12.實施教育內容和教育過程性別評估。在課程和教材相關指導機構中增加社會性別專家。在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中充分體現社會性別理念,引導學生樹立男女平等的性別觀念。
13.提高教育工作者的社會性別意識。加大對教育管理者社會性別理論的培訓力度,在師資培訓計劃和師范類院校課程中增加性別平等內容,強化教育管理者的社會性別意識。提高各級各類學校和教育行政部門決策和管理層的女性比例。
14.均衡中、高等教育學科領域學生的性別結構。鼓勵學生全面發展,弱化性別因素對學生專業選擇的影響。采取多種方式,鼓勵更多女性參與高科技領域的學習和研究。
(三)婦女與經濟。
主要目標:
1.保障婦女平等享有勞動權利,消除就業性別歧視。
2.婦女占從業人員比例保持在40%以上,城鎮單位女性從業人數逐步增長。
3.男女非農就業率和男女收入差距縮小。
4.技能勞動者中的女性比例提高。
5.高級專業技術人員中的女性比例達到35%。
6.保障女職工勞動安全,降低女職工職業病發病率。
7.確保農村婦女平等獲得和擁有土地承包經營權。
8.婦女貧困程度明顯降低。
策略措施:
1.加大婦女經濟權利的法律保障力度。制定和完善保障婦女平等參與經濟發展、平等享有勞動權利的法規政策,確保婦女平等獲得經濟資源和有效服務。嚴格執行就業促進法、勞動合同法等法律法規。
2.消除就業中的性別歧視。除法律規定不適合女性的工種和崗位外,任何單位在錄用人員時不得以性別或變相以性別為由拒絕錄用女性或提高女性錄用標準,不得在勞動合同中規定或以其他方式變相限制女性結婚、生育。加大勞動保障監察執法力度,依法查處用人單位和職業中介機構的性別歧視行為。
3.擴大婦女就業渠道。大力推進第三產業發展,為婦女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和就業崗位。不斷提高中小企業和非公有制企業吸納婦女就業的能力。采取有效措施,推動婦女在新興產業和新興行業就業。制定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強化對就業困難婦女的就業援助。完善創業扶持政策,采取技能培訓、稅費減免、貸款貼息、跟蹤指導等措施,支持和幫助婦女成功創業。
4.促進女大學生充分就業。加強面向高校女大學生的就業指導、培訓和服務,引導女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擇業就業觀。完善女大學生自主創業扶持政策,開展女大學生自主創業培訓,促進幫扶女大學生創業。
5.為就業困難婦女創造有利的就業條件。落實公益性崗位政策,扶持大齡、殘疾等就業困難婦女就業。認真落實有關法律規定,支持生育婦女重返工作崗位。按規定落實社會保險補貼、培訓補貼、小額擔保貸款貼息等就業扶持政策,幫助失業婦女創業和再就業。
6.改善婦女就業結構。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多渠道引導和扶持農村婦女向非農產業有序轉移。完善國家技能人才培養、評價、激勵等政策,加強對婦女的職業技能培訓,提高初、中、高級技能勞動者中的女性比例。引導婦女積極參與科學研究和技術領域的發展,為她們成長創造條件。
7.全面落實男女同工同酬。建立健全科學合理的工資收入分配制度,對從事相同工作、付出等量勞動、取得相同勞績的勞動者,用人單位要支付同等勞動報酬。
8.保障女職工職業衛生安全。廣泛開展職業病防治宣傳教育,提高女職工特別是靈活就業女職工的自我保護意識。加強職業病危害的管理與監督。將女職工特殊勞動保護作為勞動保障監察和勞動安全監督的重要內容。加強女職工勞動保護,禁止安排女職工從事禁忌勞動范圍的勞動,減少女職工職業病的發生。
9.保障女職工勞動權益。不斷完善女職工勞動保護法律法規,加強法律法規和安全衛生知識的宣傳教育及培訓,提高女職工自我保護意識。規范企業用工行為,提高企業勞動合同簽訂率,推進已建工會的企業簽訂并履行女職工權益保護專項集體合同。依法處理侵犯女職工權益案件。
10.保障農村婦女土地權益。落實和完善保障農村婦女土地權益的相關政策,糾正與法律法規相沖突的村規民約。建立健全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管理等各項制度,推動各地出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內部征地補償費分配使用辦法,確保婦女享有與男子平等的土地承包經營權、宅基地使用權和集體收益分配權。
11.提高農村婦女經濟收入。大力推動農業生產互助合作組織發展,提升農業生產規模和經營收益。保障農村婦女享有國家規定的各項農業補貼。圍繞農產品產地初加工、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等農村第二、第三產業發展,積極創造適宜農村婦女就業的崗位。開展便于農村婦女參與的實用技術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幫助農村留守婦女和返鄉婦女多種形式創業就業。支持金融機構、企業等組織與婦女組織合作,面向農村婦女開展金融服務和相關培訓。
12.加大對貧困婦女的扶持力度。制訂有利于貧困婦女的扶貧措施,保障貧困婦女的資源供給。幫助、支持農村貧困婦女實施扶貧項目。小額擔保貸款等項目資金向城鄉貧困婦女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