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實現今年發展目標,要把握全局,突出重點,著力做好十個方面工作。
(一)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落實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優化財政支出結構,重點加大對結構調整、自主創新、“三農”、民生和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的支持力度。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和融資平臺管理。著力優化信貸結構,積極增加有效信貸投放,保持信貸總量穩定增長。
加強物價調控監管。把保持物價總水平的基本穩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強主要農產品、基本生活必需品、重要生產資料的生產、供應和儲備。嚴格控制政府管理的調價項目。加大市場價格監管力度,堅決查處惡意炒作、哄抬物價等不法行為。落實低收入群體價格上漲動態補貼機制,穩定學生食堂飯菜價格,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
加大經濟運行調節力度。強化經濟運行監測分析,做好運力調度和運輸管理工作,加強煤炭、電力、成品油、天然氣供應,保障居民生活和企業正常生產需要。加強勞動力供需銜接。采取切實有效措施,幫助企業解決融資難和市場拓展問題。
積極擴大消費需求。提升居民消費能力,努力培育消費熱點,拓展城鄉居民多樣化消費,完善促進消費增長的長效機制。改善居民消費條件,優化城鎮商業網點布局,加大農村市場開拓力度,積極發展電子商務、網絡購物等新型流通業態。大力整頓和規范市場秩序,推進流通領域追溯體系建設,保護消費者權益,著力營造便利、安全、放心的消費環境。
大力優化投資結構。充分發揮政府投資的引導作用,促進社會投資穩定增長,重點保證在建、續建重大項目的資金需求。集中力量組織實施200個重點項目,規劃儲備一批事關全局和長遠的重大項目。在產業方面,著力推進一批規模大、技術含量高、帶動作用強的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項目建設。在民生方面,加快推進一批社會事業和公共服務設施項目建設。在生態環保方面,積極推進一批節能環保示范工程項目建設。在基礎設施方面,以鐵路、機場、港口、能源、水利、信息為重點,加快推進寧杭、寧安城際鐵路、京滬高鐵江蘇段、鐵路南京樞紐站、宿淮鐵路、泰州大橋、南京四橋、祿口機場二期、蘇南碩放機場改擴建、蘇中江都機場、長江南京以下12.5米深水航道整治、南水北調一期、新一輪治淮治太等重點工程建設,全面提升現代化建設的支撐能力。嚴格執行投資項目用地、節能、環保、安全等準入標準,堅決控制盲目擴張和重復建設,切實提高投資效益。
(二)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
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大力發展創新型經濟。深入實施新興產業倍增、服務業提速、傳統產業升級“三大計劃”,著力培育一批規模大、實力強、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大企業大集團,進一步完善中小企業服務體系,扶持中小企業向專、精、特、新方向發展,加快產業優化升級,著力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培育壯大新興產業。適應國際需求結構調整、國內消費升級和科技進步新趨勢,促進資本、技術、人才等要素集聚,推動新興產業產品規模化市場應用。圍繞綱要(草案)提出的發展新興產業的目標任務,發揮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經濟技術開發區、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示范基地和省級開發園區、特色產業基地的集聚帶動作用,推進技術創新鏈和產業鏈有機融合,做強做大新興產業。
加速發展現代服務業。進一步完善和落實鼓勵服務業發展的政策措施,努力促進服務業發展提速、水平提升,使服務業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提高1個百分點以上。大力發展現代物流、金融、信息、科技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著力提升商貿、旅游、健身、養老、社區和家政服務等生活性服務業。加快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建設。
改造提升制造業。著力優化結構,增強核心競爭力,讓更多的“江蘇制造”上升為“江蘇創造”。推動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充分運用信息技術提升傳統產業,提高全社會信息化水平。繼續實施“百項千億”技術改造工程,加大新產品開發和品牌創建力度,重點促進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石油化工等產業優化升級,全面改造提升紡織、冶金、輕工、建材等產業,推動主導產業向高端發展。鼓勵支持企業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兼并重組,提高產業集中度。
(三)大力推進自主創新。
增強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要大力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加快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深入推進國家技術創新工程試點工作,著力創新體制機制,進一步營造良好環境,引導和支持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大力推進創新型企業建設,增加研發投入,鼓勵和支持企業建設高水平的研發機構和研發隊伍。實現政府引導性投入穩定增長、企業主體性投入持續增長、社會多元化投入快速增長,力爭全社會研發投入超過1000億元,其中企業研發投入超過800億元。深入實施知識產權戰略,著力提升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水平,培育更多的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深化產學研合作。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充分發揮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創新源頭作用,加強基礎性、前瞻性和共性技術研發,突破關鍵技術,加快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大力構建產學研緊密結合的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在創新和研發活動的組織、技術成果推廣和產業化機制上取得突破,引導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力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5%以上。增強開放式創新能力,通過合資、購并和建立海外研發機構,積極引進國際先進技術,提高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城市。支持南京建設長三角地區重要科技創新中心。積極推動蘇南自主創新示范區建設,加快構筑創新高地、人才高地、產業高地。
大力發展科技金融。加強科技與金融結合,加快構建新型科技投融資體系。充分發揮政府創業投資引導資金的作用,積極吸引境內外各類資本支持創新創業,擴大創業投資規模。鼓勵金融企業擴大科技貸款規模,設立專營機構,支持科技創新。加快發展知識產權質押貸款、科技保險、科技企業債券等金融產品,鼓勵科技企業上市融資。
著力構建創新創業人才高地。全面實施人才規劃綱要。設立人才引進、培養、使用和獎勵專項資金。深入推進“十大人才工程”建設,加快培養和集聚高層次科技人才、高素質管理人才、高技能實用人才,加強企業家隊伍建設。堅持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以用為本、人盡其才,創新體制機制,為各類人才創新創業創優營造良好環境。
(四)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
扎實做好“三農”工作。圍繞保障農產品供給、促進農民增收的中心任務,繼續加大“三農”投入,全面落實強農惠農各項政策,落實好“米袋子”、“菜籃子”行政首長負責制,穩定發展糧食生產,扎實推進農業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大力發展現代高效農業,新增高效農業面積300萬畝,其中設施農業面積80萬畝。培育壯大農業龍頭企業,加快建設農業產業園區、農產品加工集中區和市場體系,加大農業科技推廣力度,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強化農產品質量管理,確保消費安全。加強農田水利等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深入推進農村河道疏浚整治,加快中低產田改造,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深入實施六件實事工程,不斷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深化農村改革,大力發展農民合作組織,積極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在依法自愿有償的基礎上推進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鞏固集體林權制度主體改革成果,大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堅決落實耕地保護制度和節約集約用地制度,嚴守基本農田保護紅線。規范有序推進農村土地集中整治。
提高城市化發展水平。按照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帶小的原則,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著力提升特大城市、大城市功能,促進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充分發揮縣城和重點中心鎮在統籌城鄉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優先發展城市公共交通,繼續完善道路、供水、燃氣、環衛等基礎設施,加強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利用和管線管理,提高城鎮吸納人口、集聚產業、擴大就業、提供公共服務等方面的綜合承載能力,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加快建立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堅持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大力推進城鄉規劃、產業布局、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勞動就業一體化,促進公共資源均衡配置、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積極開展戶籍制度、公共服務等改革試點,有序推進有條件的農村人口落戶城鎮。探索建立城鄉統一的建設用地市場,健全完善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流轉制度。優化村莊布局,有序推進農民集中居住區建設。
(五)提高區域協調發展水平。
實現沿海開發新突破。充分發揮沿海城市、港口、岸線、空間資源和政策等優勢,大力發展海洋經濟,推動沿海地區開發開放和跨越發展。加快推進沿海港口群建設,開工建設連云港30萬噸級航道工程,推進連云港至鹽城鐵路、南通至上海鐵路、臨海高等級公路、崇啟大橋、鹽河航道整治、通榆河東臺至長江段航道等重大交通項目建設,加快實施泰州引江河二期、泰東河等水資源工程建設。大力發展臨港產業、新興產業和特色優勢產業,加快建設沿海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基地。有序開發利用灘涂,深化部省合作,加快實施灘涂圍墾開發重大工程項目,開工建設鹽城條子泥匡圍一期工程。加快沿海開發投融資平臺建設,發行沿海開發企業債券,設立江蘇沿海產業投資基金并投入運行,積極爭取建立沿海發展銀行。
培育區域發展新優勢。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與省域主體功能區規劃相結合,加強沿滬寧線、沿江、沿海、沿東隴海線產業帶建設。加快蘇北振興步伐,大力推進產業、財政、科技、人才“四項轉移”和南北共建開發園區,落實好支持宿遷實現更大突破的政策措施,積極推進徐州老工業基地振興,加快淮安蘇北重要中心城市建設,不斷增強蘇北發展內生動力。大力推動蘇中崛起,加快與蘇南融合發展,繼續實施跨江發展和江海聯動,彰顯區域特色,構建新優勢。全面提升蘇南發展水平,加快城鄉發展一體化步伐,大力發展創新型經濟,增強國際競爭力。
積極推進長三角區域發展一體化。完善合作體系,創新合作機制,深化多領域合作。推進高速鐵路網、城際軌道交通和機場體系、干線航道網建設,加強沿海、沿江港口間的資源整合和分工協作。推動長三角北翼城市群規劃建設,發揮蘇錫常在長三角一體化中的重要作用,加大寧鎮揚一體化發展的推進力度,促進南京建設成為長三角輻射帶動中西部地區發展的重要門戶。繼續扎實做好對口支援工作。
(六)加強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
大力推進節能減排。堅持源頭控制、科技支撐、嚴格監管“三管齊下”,確保完成節能減排目標任務。加快淘汰落后產能,堅決控制產能過剩行業新上擴能項目。實施節能減排重點工程,深入推進工業、建筑、交通運輸、公共機構等領域的節能減排,重點做好年綜合耗能3000噸標準煤以上用能單位的節能工作。大力推進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生態宜居的節約型城鄉建設。推廣應用先進節能技術,推進節約用水,積極發展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積極培育低碳產業。健全激勵約束機制,有效運用價格、稅收、信貸等經濟手段,促進企業和全社會節能減排。
加強生態環境治理。加快實施“清水藍天”工程。全面推進太湖流域水環境綜合治理,確保太湖流域水質持續改善。加強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快建設南水北調江蘇段和通榆河“清水走廊”。加大主要入海河流綜合整治力度,切實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加強河湖水域保護,繼續推進集中式飲用水源地達標整治和備用水源地建設。嚴格控制機動車尾氣排放,加大建筑工地、道路運輸揚塵和工業粉塵煙氣治理力度,減少大氣灰霾污染。加快城鎮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擴大農村環境整治范圍,加強農業面源污染、農村生活污染防治。開展突出環境問題集中整治行動和重金屬污染專項治理。積極推進綠色江蘇建設,新增造林80萬畝和森林撫育150萬畝,新增城市綠地34萬畝。加強重要生態功能區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推進山體保護復綠、工礦廢棄地恢復治理工程。
廣泛開展生態創建活動。加強生態文化宣傳,普及生態文明知識。加快實施公益性生態文化工程,開展新一輪生態示范創建工作,建設環太湖地區生態城市群。積極推行綠色采購制度,大力倡導綠色消費模式和低碳生活方式。
(七)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
推動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新突破。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加快構建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有利于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在財稅體制改革方面,健全政府預算體系,完善省直管縣財政體制,進一步發揮財政支持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激勵作用,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力度,健全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增強基層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財力保障。在金融體制改革方面,積極引進總部性金融機構和外資金融機構,創新地方金融管理體制,鼓勵地方金融加快發展,支持各類金融機構向縣域延伸,大力發展新型農村金融組織,積極發展創業投資和各類產業基金,支持企業通過上市、發行債券擴大直接融資規模。在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環保收費改革方面,重點推行居民階梯式水價、電價改革,穩步推進污水處理、垃圾處理收費制度改革,積極推進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在所有制結構調整方面,加大國有企業資源優化整合力度,鼓勵民間資本重組聯合和參與國企改革,引導非公有制經濟進入金融服務、公用事業和基礎設施等領域,促進民營經濟加快發展。統籌推進收入分配、社會領域和行政管理體制等方面改革。推進南京國家科技體制綜合改革試點和蘇州城鄉發展一體化、無錫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宿遷區域協調發展綜合配套改革等項試點。開展經濟發達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試點。研究制定基本實現現代化的評價考核體系。
提高對外開放質量和水平。實施更加積極主動、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堅持調整出口結構和優化進口結構并重,更高水平“引進來”與更大步伐“走出去”并重,進一步增強對外開放的領先優勢。提高一般貿易、服務貿易、自主品牌產品出口比重,促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提升出口產品附加值和競爭力。大力發展國際服務貿易,加快建設蘇南服務貿易產業帶。擴大先進技術設備、關鍵零部件和重要能源原材料進口。積極應對國際貿易摩擦。加大招商選資、招才引智力度,吸引外資企業總部、研發、營銷、物流中心等功能性機構落戶我省,鼓勵外資投向高新技術產業、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更多地投向蘇北蘇中和沿海地區。進一步創新利用外資方式,營造更加開放、公平、便利的投資環境。提升開發園區產業集聚和科技創新功能,充分發揮國家級開發區的輻射帶動作用。加快“走出去”步伐,完善企業對外投資的支持服務體系,鼓勵有條件的企業到境外收購研發機構、營銷網絡、知名品牌及上市融資,建立資源開發基地和生產加工基地,開拓經濟國際化新空間。
(八)更大力度保障和改善民生。
努力增加城鄉居民收入。按照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的要求,啟動實施城鄉居民收入七年倍增計劃,以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調節過高收入為基本方向,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系,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收入。認真落實最低工資制度,積極推進工資集體協商,建立健全工資正常增長和支付保障機制。實施公共衛生和基層醫療衛生事業單位、非義務教育學校等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待遇與績效掛鉤。做好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調整工作。拓寬農民增收渠道,加快構建農民持續增收的長效機制。大力支持自主創業,使更多的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加強政策扶持,增加轉移性收入,加快經濟薄弱地區富民和困難群體增收進程。規范分配秩序,努力縮小收入差距。
穩定和擴大就業。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堅持城鄉并舉,保持就業形勢穩中向好。認真解決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繼續做好農村轉移勞動力、就業困難人員、退役軍人等重點群體就業工作。大力開發就業崗位,建立健全城鄉統一的人力資源服務體系,為勞動者提供職業技能培訓和就業信息服務。促進平等就業,加強勞動關系協調,依法維護勞動者權益。
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在穩定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的基礎上,著力提高社會保障標準。全面開展居民醫保門診統籌,穩步提高工傷保險待遇。加快建立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制度,推進困難企業職工、大學生參加醫保,解決未參保集體企業人員養老保險遺留問題。切實落實被征地農民基本生活保障,提高征地補償標準和被征地農民保障水平。切實維護城鎮拆遷居民合法權益,進一步做好城鎮拆遷居民的補償安置工作。加強各種保障制度的銜接,全面實施基本養老保險省級統籌,提高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統籌層次,推進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異地就醫聯網結算。發揮商業保險在社會保障中的補充作用。推進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扶持社會養老服務機構發展。加強對弱勢群體的法律援助,健全教育、醫療、臨時生活等救助制度。發展慈善事業。
大力推進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加大住房保障專項資金籌集力度,加快住房保障投融資平臺建設,優先保證用地供應,鼓勵社會力量參與公共租賃住房建設運營,完善公共租賃住房制度和政策體系。實行年度目標管理,落實市縣政府住房保障主體責任,努力解決中等偏下收入家庭和城鎮新就業人員、外來務工人員的住房困難。繼續增加住房有效供給,提高中低價位、中小套型商品住宅比重。嚴格落實差別化的住房稅收、信貸等政策,合理引導住房需求,有效遏制投機投資性購房。堅持政府保障與市場供給相結合,逐步形成保障性住房體系和商品房體系。規范房地產市場秩序,加強市場監管,堅決遏制部分城市房價過快上漲,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