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2)反思性現代化理論
貝克教授1986年提出反思性現代化(Beck 1992),1994年比較全面地闡述了反思性現代化理論(Beck, Giddens, Lash 1994)。這里從反思性現代化的定義、過程、結果、動力和途徑五個方面,介紹它的主要觀點。
首先,反思性現代化的定義。貝克認為:反思性現代化就是一個工業社會的創造性破壞的時代,創造性破壞的行為主體不是革命,不是危機,而是西方現代化的勝利。普通現代化是從傳統社會向工業社會的轉變,反思性現代化是從工業社會向風險社會的轉變。在新時期,進步變成自我解構,一種現代化消除另一種現代化,這就是反思性現代化(圖2-47)。
其次,反思性現代化的過程。貝克認為,世界現代化包括兩個階段,即普通現代化和反思性現代化(或簡單現代化和再現代化)。在19世紀,普通現代化分解了農業社會的結構,建立了工業社會;與此相似,今天的反思性現代化正在分解工業社會,并產生另一種現代性。這種新出現的現代性就是風險社會。普通現代化是建立現代工業社會,反思性現代化是消解現代工業社會。
如果普通現代化是工業社會形態對傳統社會形態的解體和重構,那么,反思性現代化是另一種現代性對工業社會形態的解體和重構。現代社會正在消除它自己的階級、階層、職業、性角色、中性家庭、工廠、商業部門的結構,也在解除自然的技術經濟進步的持續狀態和前提。現代社會的現代化程度越高,工業社會的基礎就越多被消除、消耗、改變和沖擊。
反思性現代化的行為主體是:個人和團體,科學家和普通人,機構和組織。
其三,反思性現代化的結果。貝克認為,工業社會是普通現代化的結果,風險社會是反思性現代化的結果。工業社會的現代性是普通現代性,風險社會的現代性是反思現代性。普通現代性是第一現代性,反思現代性是第二現代性等。
普通現代性指1800~1950年的工業社會的特征。普通現代性是一個半現代狀態,它包含著反現代的因素,阻止進一步的現代化。普通現代化只走完現代化一半的歷程。
反思現代性指風險社會的特點,如社會不平等的個性化、不確定性、風險全球化、民主對話、結構性失業、部分雇傭和工作安全性的退化等(Beck 1992)。
反思現代性是普通現代性的自動的自我解除和自我置疑,是一種現代化非計劃的、不可見的消除另一種現代化,它處理普通現代性產生的副作用和危險,把人從結構中解放出來,或者定義一種新結構,甚至更激進一點,重新創造社會和政治。
其四,反思性現代化的動力。關于反思性現代化的動力有多種觀點。例如,貝克認為反思性現代化的動力是副作用和反思性,拉什認為是個性化(Beck, Giddens, Lash 1994)。
貝克認為:反思性是自主的、不受歡迎的、看不見的從工業社會向風險社會的轉化過程。從工業社會向風險社會的自動的、非預期的、不可見的轉變就是反思性(reflexivity),反思性現代化是對風險社會的效果的自我對抗,這種效果是工業社會解決不了和吸收不了的。反思性現代化是對現代化風險的自我監督。
反思性包括認知的、美學的、闡述的、結構的、制度的和自我的反思性。
其五,反思性現代化的途徑。貝克認為:反思性現代化可以理解為工業社會的必然性的解體,被迫去尋找和發明新的必然性;新的相互依賴,甚至是全球性相互依賴;個性化和全球化是反思性現代化的兩個方面。
反思性現代化的發生,是工業社會的、悄悄的、沒有計劃的一種變化,它出現在正常的、自動的現代化的末尾,但是,政治和經濟秩序是沒有變的和完整的。現代性的激進化,打破了工業社會的結構和信念,打開了通向另一個現代性之門。
從一個社會時代向另一個社會時代的轉變,能夠通過沒有預先設計的、非政治的和各種論壇的促進來實現。新社會并不總是在痛苦中誕生(Beck, Giddens, Lash 1994)。
2000年,貝克教授的《自由與資本主義》(貝克,威爾姆斯 2001)問世。全書以“第二次現代化”為中心議題,討論了一些相關概念,如全球化、不確定性、“副作用”、全球風險社會、第二次啟蒙、第一次現代化和第二次現代化的區別等。
貝克教授說:關于“第二次現代化”或“反思性現代化”的說法的目的,首先在于讓西方現代化理論與現代化社會學進行徹底的自我批判,這樣便開拓出就不同現代化目標、價值、前提、聯系、道路進行世界主義討論的空間。
從第一次現代化到第二次現代化的過渡不是一下子完成的,它不是一場革命,相反,它是以非政治的方式進行的,繞過了議會、政府和公眾輿論,仿佛是由副作用引發的變革,隨著反對意見與闡釋的出現,它全部的深刻性與廣闊性才逐漸顯露出來。
第一次現代化向第二次現代化的過渡也從各個方面表現出來:勞動組織和勞動監督的基本觀念,經濟、企業、技術和市場,正在悄悄地瓦解;同時,也有些東西在形成。至于它們最終會采取怎樣的結構形式,目前尚無人弄得清楚。
我相信,人們迄今無法為第二次現代化作出診斷。我對第二次現代化的診斷是,民族國家‘集裝箱’會自行解體,獲得另外一種性質,使得我們形成有關跨國性的流通、生活方式、交流關系的新觀念,使得各民族國家、各地區、各組織內部,即在社會的所有層面上,在經濟領域、勞動領域、社會網絡、政治組織內產生各種機制。
貝克教授關于第二次現代化(反思性現代化)特征的描述,可以歸納為幾個方面:(1)全球化,包括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的全球化;(2)個性化,某種制度化的個人主義;(3)世界風險社會;(4)勞動社會的基礎受到侵蝕,勞動不再是惟一意義之所在;(5)多樣性,表現在各個方面;(6)政治的多樣化、亞政治化、世界主義民主、民主制的權威主義。
根據貝克教授的觀點,第二次現代化(反思性現代化)是從勞動社會(工業社會)向全球風險社會的轉變,未來是一個世界主義社會。世界主義社會的特點在于,它完全向世界開放。世界主義承認真正的多樣性,而全球主義否定真正的多樣性。
(3)反思性現代化理論的局限性
反思性現代化理論把風險社會作為第二現代性,把風險社會的形成作為反思性現代化的目標,這種觀點反映了發達國家新變化的部分特征,而不是全部。21世紀知識經濟和知識社會已經成為世界潮流,風險性是這種世界潮流的一個側面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