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讀
- 經濟發展
- 社會發展
- 減貧救災
- 法治中國
- 天下人物
- 發展報告
- 項目中心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3)經濟現代化與制度變遷
經濟制度變遷是經濟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一般而言,制度是規范人類行為的規章、程序、倫理道德和習俗的集合(諾思1999)。基本經濟制度是經濟活動的核心制度,是關于生產要素的所有與配置、生產成果的分配的制度。在原始經濟時代,基本經濟制度是原始公有制,生產要素是公有的,生產成果是平均分配。原始經濟時代的過渡時期,產生了私有制,但經濟制度仍帶有公有制的色彩。在農業經濟時代,基本經濟制度是農業經濟制度,包括奴隸制、莊園制、游牧制或佃農制,生產要素是私有的,奴隸主(莊園主或地主)決定生產要素的配置和生產成果的分配。在工業經濟時代,一種基本經濟制度是市場經濟制度,市場決定生產要素的配置和收入的分配。知識經濟時代的基本經濟制度將是知識經濟制度,它正在形成之中(表2-72)。
基本經濟制度是不斷變化的。基本經濟制度往往存在幾個亞種。例如,農業經濟時代的游牧制,工業經濟時代的計劃經濟制度、混合經濟制度、福利經濟制度和社會市場經濟制度等。從制度變遷的角度分析,從農業經濟制度向工業經濟制度的轉變是第一次經濟現代化,從工業經濟制度向知識經濟制度的轉變是第二次經濟現代化。
(4)經濟現代化與經濟形態轉變
經濟形態轉變是經濟現代化的一種宏觀表現形式。從人類誕生到21世紀末,在不同“經濟時間”有不同的經濟活動,代表當時先進生產力水平的經濟活動有不同特點,它們的核心技術、核心產業、基本生產方式、結構、制度和觀念等有本質的差別。可以把四個經濟時代的反映先進生產力水平的經濟活動歸為不同經濟形態,簡稱為基本經濟形態(表2-73)。不同經濟形態的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有很大不同。從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從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的轉變,代表了經濟現代化的兩個階段。
(5)經濟現代化的基本事實
首先,經濟供給的事實。在過去300年里,生產效率不斷提高,生產效率增長的持續性因國家而異;生產效率的國際差距擴大,生產效率的世界前沿在轉移;國家經濟的世界地位的轉移具有一定概率。19世紀以來,失業率長期波動,經濟周期長期存在,20世紀下半葉經濟周期的振幅減小。20世紀后期,資源使用效率提高;發達國家知識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上升,資本和勞動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下降;勞動力素質、基礎設施等與生產效率正相關等。
其次,經濟結構的事實。18世紀以來,農業經濟占國民經濟比例下降(非農業化);發達國家工業經濟占國民經濟比例經歷上升和下降(工業化和非工業化)兩個階段。20世紀以來,服務經濟占國民經濟比例上升(服務化或非物質化),發達國家知識經濟比例上升。
其三,經濟流通的事實。18世紀以來,經濟市場化和商品化程度提高,國際貿易量增加。20世紀以來,平均關稅率下降。20世紀后期,貨幣供應(M2)占GDP比例、國內信貸比例與人均國民收入正相關,國際貿易比例與人均國民收入的相關性不顯著等。
其四,經濟分配的事實。19世紀以來,發達國家收入分配的不平等性先升后降,然后部分國家出現波動。20世紀以來,政府稅收比例和轉移支付比例提高。20世紀后期,收入分配的公平性、政府收入比例、稅收比例和轉移支付比例與人均國民收入正相關。
其五,經濟需求的事實。20世紀以來,消費占GDP比例下降。20世紀后期,家庭消費比例與人均國民收入負相關,政府消費比例和知識資本投資比例與人均國民收入正相關。
在過去300年里,經濟行為、制度和觀念發生了深刻變化,關鍵技術、生產模式和主導產業發生了深刻變化,而且變化是不平衡的;人均收入國際差距擴大,欠發達國家相對貧困化。
2、經濟現代化的現狀和前景
(1)經濟現代化的現狀
首先,經濟現代化的水平。2002年131個國家中,大約有24個國家已經完成第一次經濟現代化,約占國家總數的18%;18個國家已經進入第二次經濟現代化,約占國家總數的14%。根據第二次經濟現代化指數分組,美國等18個國家為經濟發達國家,西班牙等9個國家為經濟中等發達國家,巴西等24個國家為經濟初等發達國家,中國等79個國家為經濟欠發達國家。
其次,經濟現代化的階段。2002年,美國等6個國家進入第二次經濟現代化的發展期,瑞典等12個國家處于第二次經濟現代化的起步期;韓國等11個國家處于第一次經濟現代化過渡期,希臘等33個國家處于第一次經濟現代化成熟期,中國等29個國家處于發展期,印度等26個國家處于起步期,馬里等14個國家仍然是傳統農業經濟。
其三,經濟現代化的世界前沿。2002年第二次經濟現代化指數世界排名前10位的國家依次為美國、瑞士、挪威、丹麥、瑞典、荷蘭、日本、法國、英國和比利時。2002年有6個國家進入第二次經濟現代化的發展期,它們分別是美國、丹麥、荷蘭、法國、英國和澳大利亞。
其四,經濟現代化的進展。在20世紀后50年里,全面完成第一次經濟現代化的國家從1個上升到24,進入第二次經濟現代化的國家從0個上升到18個;世界經濟現代化的方向發生重大轉折,發達國家經濟現代化從工業化進入到非工業化階段。
其五,經濟現代化的地位變化。在1950~2002年期間,日本等21個國家經濟地位升級,委內瑞拉等6個國家降級。在1960~2002年的40年里,國家經濟地位上升的國家有15個,下降的有5個。其中,日本、新加坡和韓國連升兩級。
其六,經濟現代化的國際差距。在1970~2002年期間,阿根廷等36個國家第一次經濟現代化指數負增長,贊比亞等10個國家第二次經濟現代化指數負增長。經濟發達國家與欠發達國家之間的國際差距擴大。
(2)經濟現代化的前景
首先,完成第一次經濟現代化的時間。按1970~2002年的年均增長率計算,中等收入國家完成第一次經濟現代化平均需要85年,世界平均需要53年。
其二,經濟現代化的世界先進水平。按1990~2002年的年均增長率計算,2050年經濟發達國家第二次經濟現代化指數比2002年約提高一倍,2100年比2050年約提高一倍。
其三,經濟現代化的世界平均水平。世界平均水平大約比經濟發達國家平均水平落后50年,2050年世界經濟平均水平大約相當于2000年經濟發達國家平均水平。
其四,經濟現代化的分布。按照1970~2002年的年均增長率計算,2050年完成第一次經濟現代化的國家將達到46個左右,進入第二次經濟現代化的國家將為43個左右;2100年完成第一次經濟現代化的國家大約為62個左右,進入第二次經濟現代化的國家大約為58個左右。
3、經濟現代化理論
經濟現代化理論是關于經濟現代化現象的一種理論,是現代化理論的一個分領域理論。目前它大致包括兩個理論集合:經典經濟現代化理論和廣義經濟現代化理論。
(1)經典經濟現代化理論
經典經濟現代化理論,作為經典現代化理論的一個重要分支,是在20世紀50至60年代形成的。1960年美國經濟學家羅斯托的《經濟成長的階段》的問世,可以作為經典經濟現代化理論誕生的一個重要標志。迄今為止,經典經濟現代化理論并沒有一個公認的、完整的理論體系,而且與規模宏大和歷史悠久的經濟學理論有著千絲萬縷和難舍難分的聯系。實際上,經典經濟現代化理論是關于經典經濟現代化的一個學術思想集合(表2-74)。
首先,經典經濟現代化的一般理論。《中國現代化報告2005》分析了經典經濟現代化的有關思想和理論,歸納提出了經典經濟現代化的一般理論(表2-75)。
其次,經濟成長階段理論。1960年美國經濟學家羅斯托在《經濟成長的階段》中提出經濟成長的五個階段(羅斯托2001),1971年在《政治和成長階段》中增加了第六階段。它們分別是:傳統社會、起飛前提條件階段、起飛階段、走向成熟階段、大眾消費階段和追求生活質量階段。其中,第二到第五階段,屬于經典經濟現代化的范疇。
其三,工業化理論。工業化是經濟現代化的核心過程。工業化沒有統一的定義。一般而言,狹義的工業化指工業在國民收入和就業結構中所占比例的連續上升過程;廣義的工業化指國民經濟的全面工業化,包括在國民收入和就業結構中工業比例的連續上升、農業比例的連續下降、工業生產方式和觀念滲透到全部經濟領域的過程。關于工業化類型和模式有大量學術文獻。
其四,兩部門模型。在20世紀50年代,劉易斯提出“兩部門模型”。他假設:發展中國家經濟由兩個部門組成,一個是農村人數眾多的、僅能維持基本生存的傳統農業部門,它的邊際勞動生產率為零;第二是城市中的現代工業部門,勞動生產率很高,能夠吸收農村剩余勞動力。農業和工業部門之間存在工資差別,經濟機制能夠將農業勞動力吸收到工業部門。由于農村勞動力與土地比率的下降,農村勞動力邊際生產率將上升,工資提高。隨著經濟活動從傳統農業向現代工業的轉移將達到某種均衡,經濟結構轉變完成(Lewis 1955)。
(2)廣義經濟現代化理論
廣義經濟現代化理論是關于18~21世紀期間的經濟現代化現象的一種理論解釋。它是第二次現代化理論在經濟領域的應用,是中國學者何傳啟提出來的。廣義經濟現代化理論包括一般理論、分支理論和相關理論等(表2-76)。這里重點討論它的一般理論,包括經濟現代化的定義、過程、結果、動力和模式五個方面內容。目前,關于第二次經濟現代化和綜合經濟現代化的認識非常有限。廣義經濟現代化理論期待著大量的研究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