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在线中乱码,青青青国产最新视频在线观看,无遮挡免费一级毛片视频,激情国产原创在线观看

何傳啟:生態現代化的歷史事實、理論

2011年01月31日15:26 | 中國發展門戶網 www.chinagate.cn | 給編輯寫信 字號:T|T
關鍵詞: 地區現代化 地區 現代化 中國現代化報告 中國現代化報告2010 世界現代化 排名 新人類發展指數 新人類 發展指數 HDIN 何傳啟 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 現代化報告

視頻播放位置

下載安裝Flash播放器

人類從誕生的那一天開始就生活在自然環境之中。自然環境為我們提供了生命支持、物質和文化服務(MEA,2005)。生態現代化是現代化與自然環境的一種相互作用(圖2-56),是現代化的生態轉型(圖2-68)。它包括分段和分層生態現代化、分領域和部門生態現代化等。

1、生態現代化研究的簡史

20世紀70年代以來,關于資源、環境、生態與經濟和社會的相互關系的研究,出現了許多學派,積累了大量文獻。在眾多理論中,20世紀80年代德國學者提出的生態現代化理論(Huber 1982, 1985),已經成為發達國家的環境社會學的一個主要理論(Mol,Sonnenfeld 2000)。生態現代化研究,不是研究自然環境、生態或生態學的演變,而是研究現代化過程中的科學技術、經濟社會與自然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及其變化。

(1)生態現代化研究的起源

生態現代化研究,源自環境運動和環境改革。從本質上說,生態現代化是一個效率導向的環境問題的解決方案(Hajer 1995),是環境議程的一種重構。在20世紀70年代,環境運動產生了巨大社會影響,而環境保護被看成是企業和政府的負擔。是要環境保護,還是要就業和增長,成為一個兩難選擇。在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生態現代化概念進入發達工業國家的政策議程,它是一個全新的選擇。生態現代化認為,在生態學原則指導下,環境管理和經濟增長的協同發展,是有可能實現的(Young 2000)。

(2)生態現代化研究的發展階段

荷蘭學者摩爾認為,生態現代化研究大致分為三個階段(表2-105)。

(3)生態現代化的相關爭論

關于生態現代化的論戰,自該理論誕生以來就一直存在(Mol,Spaargaren 2000)。

首先,關于現代化的爭論。20世紀70年代,西歐國家的環境運動和社會學家中,一個強勢思潮是所謂的“反現代化、反工業化、反生產力理論”。他們認為,污染和資源破壞是工業化的產物,環境和生態退化是現代化過程走向死亡結局的證據。生態現代化理論認為,現代化模式的某些根本轉型是需要的,轉型的目的是修復它的結構缺陷,這些缺陷導致了嚴重的環境破壞;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對現代社會制度的放棄;現代化沒有過時,但需要結構轉型。

其次,后現代主義的爭論。有些后現代主義者強調后物質價值,對現代化持反對或批評態度。生態現代化理論認為,社會的物質性不能減弱,現代化還要繼續,現代化產生的問題,可以通過進一步的現代化來解決;工業化問題,可以由超工業化解決。

其三,激進生態主義的爭論。生態主義認為,現代價值或現代生產和消費模式需要根本改變,需要建立真正的綠色價值、綠色運動和綠色政治等。有人認為,生態現代化是關于環境改革的調和產物;它沒有把環境目標作為首要目標,而是把它與經濟目標放在一起,作為政府決策的重要考慮。還有人認為,生態現代化理論為政府的保守環境政策提供了某種辯護。

其四,關于生態平等的爭論。有人認為,生態改革,環境友好的住房、汽車、食物和服務都是為富人服務的,窮人需要面對關于食物、能源和水的環境稅。這擴大了社會不平等。生態現代化理論,關注發達國家的環境改革和生態轉型,這種生態轉型擴大了國際不平等。深生態學運動,要求平等對待動物。環境相關的社會不平等,成為爭論的熱點問題。

2、生態現代化的事實和經驗

生態現代化始于20世紀70年代,是現代化的一種表現形式。自18世紀的工業革命和政治革命以來,現代化前沿軌跡已經出現了四次浪潮。生態現代化,既是現代化第四次浪潮的一個組成部分,又是現代化的一次生態轉型。《中國現代化報告2007:生態現代化研究》系統分析了生態現代化的事實和經驗等。

(1)生態現代化的客觀事實

關于生態現代化的歷史事實,這里重點討論四個方面。

首先,生態效應領域的基本事實。18世紀以來,人口規模和人口密度上升,化石能源生產和生態足跡增大,人均耕地、草地和淡水資源下降,人均森林資源和生物多樣性下降,人均鋼鐵產量從上升到下降,人均礦產生產具有地域多樣性,人均空氣污染從上升到下降,人均工業廢水BOD(生化需氧量)從上升到下降,溫室氣體排放在增加,但部分國家已經下降。19世紀以來自然保護區增加等。1998年《科學》雜志發表文章介紹人類活動對地球的影響:有1/3~1/2的陸地面積已經被人類活動所改變;從工業革命以來,大氣的二氧化碳體積分數(含量)提高了30%;人工固氮的總量已經超過天然固氮總量;被人類利用的地表淡水,已經超過可利用總量的50%;近2000年來,地球上大概有1/4的鳥類物種已經滅絕;接近2/3的海洋漁業資源,已經過度捕撈或耗盡(Lubchenco 1998)。

其次,生態經濟領域的基本事實。18世紀以來,物質生產效率和土地生產率上升,物質經濟的比例下降,人均物質產值上升,谷物單產和現代有機農業上升。20世紀以來,農業化肥使用強度從上升到下降,經濟能源和資源密度從上升到下降,單位GDP的CO2排放從上升到下降,廢物循環利用率上升,自然資源消耗比例具有地域差異,環境庫茲涅茨曲線(EKC)現象上升等。環境庫茲涅茨曲線指環境退化與人均收入的關系表現為一條倒U型曲線。

其三,生態社會領域的基本事實。18世紀以來,物質勞動力比例下降。19世紀以來,人均服務收入上升,長壽人口比例上升,城市安全飲水和衛生設施上升,農村安全飲水和衛生設施上升。20世紀以來,城市廢水處理率上升,城市空氣污染從上升到下降,人均城市廢物上升,能源使用效率從下降到上升,環境風險具有地域差異等。

其四,生態現代化的綜合事實。20世紀以來,生態效率和生態結構持續變化,生態制度和生態觀念持續變化,生態轉型具有高度的不平衡性和不同步性,國際環境協議和國際污染轉移有全球性影響,經濟發展與許多人均自然資源的相關性不顯著;自然資源的生產和消費模式具有品種和地域差異等。在過去的20多年里,發達國家經濟繼續增長,環境明顯改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國家經濟與環境指標脫鉤率達到52%(OECD 2002)。

(2)生態現代化的技術路徑

人類經濟活動的效率和效果,與所采用的技術緊密相關。人類的科技發展,是不斷演進的歷史過程。在人類文明的不同歷史時期,人類的主導技術是不同的,不同技術對環境的影響也是不同的。生態現代化的歷史演化,受人類技術進程的影響,存在一個技術路徑。由于世界發展的不同步,在某個歷史截面,我們又可以看到不同技術的并存。這就造成了生態現代化的技術影響的截面特征多樣化和時序特征的階段化。

例如,在農業文明時代,人類的主導技術是農業技術,包括灌溉農業、水利技術等,還有手工業和采礦技術等。當時的經濟活動的主要環境影響是土地退化等。工業時代的機械化和電氣化技術,形成工業化大生產,環境影響擴大到空氣污染和河流污染。知識時代的經濟全球化,信息技術和生物技術的發展,環境管理和氣候變化成為全球問題(表2-106)。

(3)生態現代化與生態制度

環境問題引起社會關注是工業革命期間的事情;環境問題引發全球關注是20世紀70年代。關于環境的法規和制度,可以追溯到工業革命時期。例如,工業革命的先行國家——英國,在19世紀初就開始環境立法。19世紀以來,生態和環境制度的變化,可以大致分為四個階段(表2-107)。特別是在過去的20多年里,世界環境法律體系出現了兩個趨勢:第一是環境法規數量和國際環境協議也大量增加;第二是各種環保主義的“非政府組織(NGOS)”的成長,它們已成為國際環保的實際力量(艾倫比2005)。

1   2   3   下一頁  


返回頂部文章來源: 中國發展門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