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200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
情況與200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
━━2006年3月5日在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四次會議上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各位代表:
受國務院委托,現將200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0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提請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審議,并請全國政協各位委員提出意見。
一、200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2005年,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和改善宏觀調控,團結奮進,銳意進取,國民經濟呈現增長比較快、效益比較好、價格比較穩的良好局面,完成了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通過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
(一)經濟繼續保持平穩較快增長。經濟運行的穩定性有所提高。全年國內生產總值達到182321億元,增長9.9%,四個季度分別增長9.9%、10.1%、9.8%和9.9%。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全年增長16.4%,四個季度分別增長16.2%、16.5%、16.2%和16.4%。
經濟發展的協調性有所改善。呈現增速較高、物價平穩的格局,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為1.8%。效益與速度同步提高,全年財政收入增長19.8%,增收5231.5億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增長22.6%。經濟增長支撐條件繃得過緊的狀況有所緩解,煤炭產量21.9億噸,增長9.9%;發電量2.47萬億千瓦小時,增長12.3%,迎峰度夏期間國家電網系統拉限電條次和損失電量同比分別減少61%和66%;重點物資運輸得到較好保障。
(二)產業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農業得到進一步加強。中央財政用于“三農”的支出達到2975億元,比上年增加349億元。糧食播種面積比上年增加267萬公頃,糧食產量達4840億公斤,增加145.4億公斤。農業優質化、區域化、產業化和標準化程度繼續提高,全國優質專用小麥種植面積占全部小麥種植面積的比重達48%,優質稻種植面積比重為64%,分別提高4個和3個百分點。畜牧水產業發展勢頭良好。
工業結構升級步伐加快。高技術產業快速發展,規模以上工業中,高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長19.8%。一批重大科技專項和產業化專項順利實施。重大關鍵技術和裝備國產化取得新進展。重型燃氣輪機、城市軌道交通運輸裝備、大型水電和抽水蓄能機組的引進消化吸收工作順利推進,百萬噸級乙烯裝備國產化依托工程開始啟動,建成750千伏交流輸變電示范工程。企業兼并重組步伐加快,淘汰了一批高耗能、高污染和不符合安全生產條件的落后生產能力,部分過度擴張行業投資增幅繼續回落。
基礎設施建設繼續加強。西電東送、南水北調等重點工程建設進展順利。青藏鐵路提前一年全線鋪通。縣際公路改造工程基本完成。新建公路13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457公里。新建鐵路投產里程1203公里,新增電氣化鐵路863公里,新增鐵路復線486公里。
服務業繼續穩定發展。政府和企業信息化應用水平進一步提高。郵電通信、現代物流、社區服務、旅游、會展等新興服務業發展加快,商貿、餐飲等傳統服務業保持良好發展勢頭。
(三)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積極推進。西部大開發進展順利,新開工重點工程10項,投資總規模1360億元。遂寧━重慶━懷化鐵路建成投產,“五縱七橫”國道主干線西部路段全部開工,重慶、西寧、滿洲里等10個西部機場新建、改擴建工程先后完工,百色、紫坪鋪等水利工程相繼下閘蓄水。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扎實推進。以重大裝備國產化和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為重點,支持石化、鋼鐵、重大裝備、造船、汽車和零部件等優勢產業發展壯大。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取得階段性成果,棚戶區改造開始實施。研究制定了促進中部崛起的政策措施,中部地區農業基礎進一步鞏固,優勢產業發展壯大,城市群的輻射帶動作用增強。東部地區繼續保持率先發展的良好態勢,經濟結構調整、增長方式轉變取得新的成效。
(四)經濟體制改革實現新突破。農村綜合改革試點積極推進,取消了牧業稅,全部免征農業稅的省份擴大到28個。國有企業改革繼續深化,國有資產監管力度加大。鐵路、民航、煙草等行業管理體制改革邁出新步伐,郵政體制改革開始啟動。制定并實施了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順利實施。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穩步推進。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邁出重要步伐。深化農村信用社改革試點全面展開。調整完善了出口退稅機制。東北老工業基地增值稅轉型改革試點進展順利。投資體制改革繼續推進,企業投資項目核準制和備案制全面實施。天然氣出廠價格改革方案順利出臺,煤電、煤熱價格聯動機制初步建立,水價改革穩步實施。
(五)對外開放邁出新步伐。外貿進出口總額14221億美元,增長23.2%。其中,出口7620億美元,增長28.4%;進口6601億美元,增長17.6%。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分別增長32%和31.8%。服務業對外開放進一步擴大??刂聘吆哪?、高污染和資源性產品出口取得成效。利用外資繼續保持較大規模,水平進一步提高,全年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603億美元。年末外匯儲備8189億美元。企業“走出去”取得積極進展,全年對外直接投資(非金融部分)達69億美元。
(六)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取得新成效。節能、節水、節材、節地、資源綜合利用和發展循環經濟工作力度加大。在重點行業、重點領域、產業園區和部分地區啟動了國家第一批循環經濟試點。對部分高耗電行業實行了差別電價政策,對部分高耗水行業制定了取水定額國家標準,對部分產品發布了強制性能效標準。萬元國內生產總值用水量下降8.7%。節能建筑推廣、墻體材料革新及木材節約和代用取得新進展。全社會資源憂患意識與節約意識進一步增強。
“三河三湖”、三峽庫區、南水北調工程沿線等重點流域區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步伐加快,城鎮污水、工業廢水、危險廢物、火電廠二氧化硫污染治理進一步加強。城市污水處理率和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繼續提高。部分空氣污染嚴重城市的空氣質量有所改善。退耕還林完成111.1萬公頃,荒山荒地造林及封山育林266.7萬公頃,退牧還草666.7萬公頃。天然林資源保護、京津風沙源治理等重點生態建設工程進展順利?!叭辈莸刂卫?、水土流失治理和礦山生態恢復面積分別為838萬公頃、420萬公頃和7.2萬公頃。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得到加強。
(七)科技、教育、文化、衛生等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制定并公布實施《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國家創新體系、基礎研究和科技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取得圓滿成功。龍芯2號高性能通用計算機芯片、禽用禽流感基因工程滅活疫苗研制成功??瓜x棉推廣面積達300萬公頃。全年共簽定技術合同26.5萬項;技術合同成交額1510億元,比上年增長13.2%。
全國義務教育人口覆蓋率超過95%。西部地區“兩基”攻堅計劃取得新進展。新建、改擴建農村寄宿制學校2400多所,為16萬個農村中小學和教學點配備了遠程教育設施。中央和地方財政安排專項資金70多億元,對592個重點貧困縣1700萬名貧困家庭學生免除學雜費、免費提供教科書和補助寄宿生生活費,還為中西部地區1700多萬名貧困家庭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中等職業學校和縣級職教中心的校舍和實訓設施建設步伐加快。高等教育“211工程”、“985工程”穩步推進。
公共文化體系建設進一步加強。重大文化項目建設和自然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加大,基本實現縣縣有文化館和圖書館。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取得新進展,新增覆蓋人口2700萬。《全國紅色旅游發展規劃綱要》開始實施。全民健身運動深入開展,奧運場館建設進展順利。
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基本建成。醫療救治體系建設進展順利。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繼續推進,以中西部鄉鎮衛生院為重點的農村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得到加強。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試點范圍擴大到671個縣,有1.77億農民參加合作醫療。城市社區衛生服務發展加快。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防控取得初步成效。農村計劃生育服務體系建設開始實施,全國人口自然增長率5.89‰。
(八)人民生活進一步改善。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實際增長9.6%和6.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2.9%。城鎮新增就業97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4.2%。社會保障覆蓋范圍繼續擴大,“兩個確保”進一步鞏固,城鄉困難群眾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全國絕大多數地方已基本實現國有企業下崗職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業保險并軌,東北三省完善城鎮社會保障體系試點順利實施。
經濟社會發展在取得成績的同時,也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制約我國經濟健康發展的長期性、深層次問題仍然是:自主創新能力弱,經濟結構不合理;增長方式粗放,資源環境約束加??;城鄉經濟二元結構矛盾突出,經濟社會發展不協調;體制機制不完善,法制環境不健全等。當前比較突出的是:(1)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難度加大。農業基礎薄弱的狀況沒有根本改變,依靠擴大種植面積增加糧食產量的余地不大。農業總體效益低,糧食價格下行壓力較大,能源、原材料價格上漲導致農資生產成本提高,農民增加務工收入的制約因素較多。(2)固定資產投資增幅仍然偏高。2005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25.7%,增速雖比上年有所回落,但仍在高位運行。在建規模偏大,新開工項目偏多,有些行業投資增長過快,投資結構不合理,投資反彈壓力較大。(3)部分行業產能過剩的不良后果開始顯現。導致相關產品價格下跌,庫存上升,企業利潤增幅下降、虧損增加,金融潛在風險加大。(4)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不少問題還沒有得到很好解決。就業再就業壓力加大,社會保障體系不健全,部分社會成員之間收入差距仍有繼續拉大趨勢,教育亂收費、群眾看病難和看病貴問題沒有明顯改觀。在環境保護、企業改制、土地征用、房屋拆遷、庫區移民等方面還存在不少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高致病性禽流感和重大動植物疫病防控任務較重。(5)安全生產形勢相當嚴峻。煤礦、交通等重特大事故頻繁發生,給人民群眾生命財產造成嚴重損失。對上述問題,要高度重視,積極采取措施,認真加以解決。
二、2006年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和主要目標
今年是“十一五”的開局之年,是我們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前進的一年。做好今年的各項工作,對于鞏固和發展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好勢頭,順利實施“十一五”規劃至關重要。2006年經濟社會發展工作,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著力加快改革開放,著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著力推進經濟結構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轉變,著力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堅持把解決涉及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問題放在突出位置,正確處理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全面加強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為“十一五”開好局、起好步。
按照上述要求,做好今年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必須堅持“穩定政策、適度微調,把握大局、抓好重點,統籌兼顧、關注民生,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的原則。綜合考慮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和可能以及上年實際執行情況,并與“十一五”規劃綱要(草案)相銜接,2006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目標是: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8%左右。主要考慮是:我國資源環境壓力加大,經濟運行總體上仍繃得較緊,發展中還存在一些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長速度不宜定得過高;從有利于增強綜合國力、擴大就業和緩解各種社會矛盾的需要,以及近幾年增長速度較快的情況出發,增長速度又不宜定得過低。8%左右是全國經濟增長的預期目標,各地要從實際出發,合理、適度地確定本地增長速度,防止盲目追求和攀比速度,切實把主要精力放到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上來。
━━城鎮新增就業90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6%。今年就業壓力仍然較大,推進企業改革和結構調整,會在短期內影響就業崗位的增加。按照經濟增長與提供就業崗位的關系測算,通過完善和落實積極的就業政策,這一目標是可以實現的,但必須付出艱苦努力。
━━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3%。這一指標比上年實際略高一些,主要考慮是:國際油價高位運行會對國內相關產品價格產生一定影響;理順資源性產品價格關系,疏導價格矛盾,調整部分服務類價格,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推動價格總水平上升。
━━外貿進出口總額增長15%。要繼續保持外貿進出口穩定增長。鑒于目前出口規模已經較大,且相當多的出口商品附加值較低,外貿增長目標不宜定得過高,以有利于引導各方面著力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加快調整進出口商品結構,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
━━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降低4%左右。我國目前仍處在資源消費強度較高的時期,強化節能降耗措施見效需要一個過程,實現這一目標的難度較大。但我國能源效率低下的狀況已難以為繼,同時節能降耗的潛力很大,只要加大調整經濟結構力度、加快轉變粗放型增長方式,這一指標必須也能夠實現。
━━城鄉居民收入穩定增長。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實際增長6%和5%。主要考慮是:隨著經濟較快增長,企業效益繼續提高,國家促進農民增收、加強社會保障和扶貧工作等各項措施逐步落實,城鄉居民收入將持續增加;但提高居民特別是農民收入水平也面臨許多困難和制約因素。在城鄉居民收入穩定增長的基礎上,消費需求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全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預期增長12%。
━━科技、教育等各項社會事業加快發展。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力爭達到1.45%。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7%,普通高校計劃招生530萬人,研究生40萬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進一步加強。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范圍擴大到全國40%左右的縣(市、區)。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5‰以內。
━━生態環境狀況繼續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減少2%。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提高到56.2%。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50%。
三、2006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和措施
實現今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目標,要統籌安排、突出重點,務必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良好勢頭,務必在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上有良好開端,務必在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推進結構調整上取得明顯進展,務必在節能降耗、轉變增長方式上取得顯著成效,務必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改革上取得新突破,務必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上邁出新步伐。為此,要著力抓好以下十方面工作。
(一)穩定宏觀經濟政策,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繼續實施穩健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1)適當減少中央財政赤字,繼續調整財政支出結構。2006年,全國財政預算收入35423億元,支出38373億元,中央財政赤字擬安排2950億元,比上年預算減少50億元,財政赤字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進一步降低。大力開展增收節支,依法加強收入征管,嚴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增長,保障重點支出需要。(2)縮減長期建設國債發行規模,合理確定投資方向。2006年擬發行長期建設國債600億元,比上年減少200億元;中央預算內經常性建設資金554億元,增加100億元。按照突出重點、壓縮一般的原則,進一步調整國債資金和預算內投資結構,優先安排重點續建項目,適當開工建設事關“十一五”發展全局的重大項目。中央政府投資的主要方向是: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基礎教育、公共衛生等社會事業發展;支持西部大開發等區域協調發展;加強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水利、交通、能源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涉及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切身利益的建設項目等。加強稽察監管,提高投資效益。(3)保持貨幣信貸適度增長,著力優化信貸結構。2006年,廣義貨幣供應量(M2)和狹義貨幣供應量(M1)分別預期增長16%和14%,新增人民幣貸款2.5萬億元。合理控制中長期貸款規模。積極引導金融機構增加對有效益、有市場企業的流動資金貸款,著力解決農戶、中小企業等貸款難問題,加大對經濟社會發展薄弱環節和西部大開發、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中部崛起的信貸支持。發展直接融資,擴大企業債券發行規模。繼續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健全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完善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進一步改進外匯管理,優化儲備結構,加強對跨境資本流動的監控。(4)保持價格總水平基本穩定。繼續加強對價格總水平和糧食、棉花、石油、煤炭、鋼材、商品房等重要商品和服務價格走勢的監測分析。做好市場價格巡查工作。
加強固定資產投資調控。2006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規模預期增長18%。繼續嚴把土地、信貸兩個閘門,從嚴控制新開工項目,抑制固定資產投資過快增長,防止投資反彈。(1)堅持實行最嚴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從緊控制農用地特別是耕地轉為建設用地。2006年,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的規模控制在26.67萬公頃。(2)堅持區別對待、有保有壓的原則,嚴格控制過度擴張行業的土地和資金供應,保障國家重點建設項目、有利于結構調整重大項目的建設用地和資金需要。(3)加強城市規劃,合理控制拆遷規模,規范城建項目打捆貸款。鞏固清理整頓開發區成果,進一步完善政策。(4)著力調整住房供應結構,增加普通商品房和經濟適用房供給,健全商品房與經濟適用房、廉租住房相結合的城鎮住房供應體系,控制高檔房地產開發,基本完成建設領域清理拖欠工程款任務,引導建筑業與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
著力擴大消費需求。(1)努力增加城鄉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適當提高企業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標準、殘疾軍人等各類優撫對象撫恤補助標準、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補助標準。合理調整并嚴格執行企業最低工資標準,制定和推行最低小時工資標準。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改革公務員工資制度。推進事業單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2)改善消費心理預期,通過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和解決教育、醫療、住房等領域的突出問題,穩定居民支出預期,擴大即期消費。(3)積極開拓農村市場,加快農村商業流通體系建設,加大對農村商業網點連鎖經營、農資物流配送等項目的支持力度,繼續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發展城市社區商業和服務業。(4)培育新的消費熱點,擴大文化、健身、旅游等服務性消費,規范和發展住房、汽車交易市場。(5)改善消費環境,合理調整現行消費稅,加快個人征信體系建設,完善消費信貸政策。積極發展電子商務。繼續開展教育、醫藥價格收費專項檢查,嚴厲查處商業欺詐行為,切實保障消費者合法權益。
促進煤電油運供需有效銜接。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穩定煤炭生產和供應,推進大型煤炭基地建設。加快水電、核電、可再生能源等清潔能源建設,優化發展火電,完善電網結構。努力增加石油天然氣供給,推進煤炭液化示范、煤層氣開發利用工程,加快建立石油儲備體系。繼續加強煤運通道、下水港口和其他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建立電力需求側管理的長效機制。搞好煤電油運綜合協調,著力解決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供水、供氣、供電、供暖和供油等問題。
(二)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加快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1)穩定發展糧食生產。繼續加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建設,努力使糧食總產量保持在上年水平。搞好土地管理和基本農田保護,穩定糧食播種面積。加強大型商品糧基地建設,繼續實施優質糧食產業工程、種子工程和植保工程。增加對產糧大縣和財政困難縣的轉移支付。繼續對短缺的重點糧食品種在主產區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穩定糧食市場價格。健全中央和省級糧食儲備調節制度和調控機制,進一步充實地方儲備。(2)發展現代農業。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積極推進優勢農產品的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和產業化經營。加快農業科技進步,大力推廣農業先進適用技術。建設新疆優質棉基地和長江流域“雙低”油菜產業帶。繼續實施畜禽水產良種工程,支持有條件的地區發展養殖小區。加快實施動物防疫體系建設規劃,落實好扶持家禽業發展的各項措施。(3)著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把國家對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的重點放在農村,繼續加強以小型水利建設為重點的農田基本建設,支持大型灌區節水改造和中部地區排澇泵站改造,突出抓好農村“水、氣、路、電”等基礎設施和人居環境建設。2006年,用于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的中央投資擬比上年增加1倍,再解決2000萬高氟、高砷、苦咸水、污染水和季節性缺水地區農村人口的飲用水安全問題。用于農村沼氣建設的中央投資擬比上年增加1.5倍,新增農村沼氣用戶250萬戶,帶動農戶改圈、改廁、改廚。啟動“十一五”農村公路改造工程,加強東部、中部地區的通村瀝青(水泥)路和西部地區的通鄉瀝青(水泥)路建設。加快無電村電力建設,實施部分省份農網完善工程。(4)加快發展農村公共事業。今年要在西部地區全部免除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學雜費。繼續對農村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家庭學生免費提供教科書并補助寄宿生生活費。提高農村義務教育階段中小學公用經費保障水平,建立和完善農村中小學校舍維修改造投入機制、教師工資經費保障機制。基本完成農村寄宿制學校改造任務和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實施《農村衛生服務體系建設與發展規劃》,以中西部為重點繼續推進農村衛生基礎設施建設,再改建和新建4200個鄉鎮衛生院,達到規劃目標的68%。擴大新型農村衛生合作醫療制度的試點范圍,推行農村醫療救助制度。啟動20戶以上通電自然村的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繼續實施農村電影放映工程,推動鄉鎮文化站建設。(5)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穩步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積極發展貿工農一體化和農副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及各類專業合作經濟組織,挖掘農業內部增收潛力。增加對農民的種糧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農機具補貼,對種糧農民逐步實行化肥、柴油等農資直接補貼制度。加強化肥價格和涉農收費的監管,抑制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切實減輕農民負擔。強化農民工就業培訓,繼續清理對農民工的歧視性政策,落實農民工工資支付措施,促進農村勞動力向城鎮和非農產業轉移就業。發展壯大縣域經濟。
(三)大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扎實推進創新型國家建設。認真實施《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大力推進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1)加強重大科技攻關。在條件成熟的基礎上,啟動實施重大新藥創制、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等若干重大科技專項。實施蛋白質研究、納米研究等重大科學研究計劃。在能源、資源、信息、裝備等領域,集中力量組織一批重大產業核心技術攻關。加強生態環境、人口與健康、公共安全等領域的公益性技術研究。繼續繁榮和發展哲學社會科學。(2)加快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強化企業在自主創新中的主體地位,培育3000家左右行業骨干企業技術中心。新建煤礦瓦斯治理、新型疫苗、船舶制造等一批國家工程中心。啟動建設下一代互聯網應用、生物冶金等若干國家工程實驗室。積極推動海洋科學綜合考察船、新一代大型天文望遠鏡等九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建設中科院知識創新三期工程。調整和完善國家科技計劃體系,優化科技資源配置,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繼續推進技術開發類院所企業化轉制和社會公益類科研機構改革。完善科技評審評估和成果評價獎勵等制度。大力培育和發展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加強科學普及工作,實施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3)進一步細化鼓勵自主創新的財稅、金融、政府采購等政策措施,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支持使用、制造和設計單位聯合招標引進重大技術。建立財政性科技投入穩定增長機制。設立創業風險投資引導基金。對選用國產首臺、首套裝備給予政策扶持。加強對重大技術和裝備引進的管理,防止盲目重復引進。支持中小企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鼓勵外資企業研發活動本地化。加大對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4)加強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建立健全人才評價機制。依托國家重點項目、重點學科和重點科研基地,造就一批科技領軍人才、學科帶頭人和戰略科學家。
(四)加快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大力提升產業技術水平和整體競爭力。(1)著力推進部分產能過剩行業的結構調整。綜合運用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促進優勝劣汰。加強產業政策引導、信貸政策調節、財政政策支持,繼續完善行業規劃,貫徹落實《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暫行規定》,提高并嚴格執行環保、安全、技術、土地和資源綜合利用等市場準入標準,嚴格控制新增產能。繼續清理整頓在建和擬建項目,對不符合市場準入條件的項目,依法停止建設。依法關閉一批破壞資源、污染環境和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的企業。圍繞提升技術水平、改善品種、保護環境、降低消耗、保障安全等,對傳統產業實施改造提高。按照市場原則,鼓勵鋼鐵、水泥、電解鋁、煤炭等行業兼并重組,支持優勢企業做強做大,提高整體技術水平和行業集中度。(2)加快發展高技術產業。改善高技術企業的信貸服務和融資環境。重點支持集成電路、軟件和新型元器件等核心產業,培育數字化音視頻、下一代互聯網、新一代移動通信、高性能計算機及網絡設備等信息產業群。積極發展生物產業。加快推進廣播電視直播衛星、新支線飛機工程。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廣泛應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3)大力振興裝備制造業。完善支持重大裝備發展的政策和配套措施。依托重點工程,繼續推進燃氣輪機、超臨界和超超臨界燃煤發電機組、百萬千瓦核電機組、高速列車、大型煤化工成套設備等16個重點領域的重大裝備國產化,帶動基礎產品和零部件的發展。(4)促進服務業全面發展。選擇若干城市開展服務業體制改革與創新試點。加快發展交通運輸、金融、信息、現代物流、各種中介服務組織等生產性服務業和社區服務、旅游等新興消費性服務業。提高商貿、餐飲、郵政等傳統服務業的水平和質量。
(五)加強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促進經濟增長方式轉變。(1)積極推進節能降耗。抓緊制定和完善各行業節能、節水、節材、節地標準,建立各地區和重點行業能耗目標考核體系和單位國內生產總值能耗公報制度。實施十大重點節能工程,突出抓好1000家高耗能企業的節能工作。擴大節能產品認證范圍,推行強制性能效標準,加強重點用能產品能效標識管理。繼續推進政府部門采購和使用節能產品。發展農業節水灌溉。支持高耗水行業節水技術改造,加快再生水利用設施建設,支持海水淡化和直接利用,加大節水設備和器具的推廣力度。加強重點行業原材料消耗管理。鼓勵開發高強度和耐腐蝕金屬材料,促進木材節約和代用。強化節約和集約利用土地,建立和完善建設用地定額標準,發展節能省地型建筑。推動第二批城市限時禁用實心粘土磚。(2)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完善發展循環經濟、促進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的財稅、價格政策。組織實施國家循環經濟試點。支持循環經濟關鍵和共性技術研發及產業化示范。推進共伴生礦產資源和工業廢物綜合利用,做好再生資源回收利用。廣泛開展宣傳教育,倡導健康文明、節約資源的消費模式和生活方式。(3)搞好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繼續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水土保持、京津風沙源治理、三江源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三峽庫區周邊綠化帶建設等重點生態工程。抓緊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加大“三河三湖”、環渤海、三峽庫區、南水北調沿線等重點流域區域水污染防治力度。嚴格保護城鎮飲用水源地水質。加強現有燃煤電廠煙氣二氧化硫排放治理。做好城市大氣污染綜合防治工作。推行清潔生產。加強核安全和輻射環境的監管。認真履行《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大力發展環保產業。
(六)充分發揮比較優勢,推動區域協調發展。(1)著力促進西部地區重點地帶、重點城市和重點產業開發,努力增強自身發展能力。新開工一批重大基礎設施工程。鞏固和發展退耕還林、退牧還草成果。繼續加強長江、黃河上游水污染治理。加大礦產資源勘探開發力度,支持建設石油、稀土、鉀磷肥等特色資源加工基地。進一步加強西部地區科技教育、人才開發和法制建設。加快建立長期穩定的西部開發資金渠道。(2)加強東北大型糧食基地建設,促進重點行業結構調整和國有企業改革重組,抓好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采煤沉陷區治理和棚戶區改造工作,實施以松花江、遼河流域為重點的生態環境整治工程。抓緊研究建立資源開發補償機制、衰退產業援助機制。做好東北地區廠辦大集體改革試點工作。認真落實擴大對內對外開放的政策措施。(3)出臺并組織實施促進中部崛起的指導意見,在產業發展、重大基礎設施建設、資金投入、推進改革開放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重點加強現代農業特別是糧食主產區商品糧基地、能源重要原材料基地、現代裝備制造和高技術產業基地以及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建設。發展現代流通業。支持老工業城市加快企業改組改造和資源型城市轉型。增強中心城市輻射功能。(4)東部地區要率先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國際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更加注重節約利用土地、水、能源、礦產資源,加快發展高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繼續發揮經濟特區、上海浦東新區的作用,推進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支持海峽西岸和其他臺商投資相對集中地區的經濟發展。積極發展海洋經濟。(5)進一步支持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貧困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加大對人口較少民族的扶持力度,推進興邊富民行動。健全發達地區幫扶欠發達地區發展的機制,繼續做好區域合作對口支援工作。(6)開展主體功能區劃研究,合理確定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禁止開發四類功能區的范圍,根據各區域的主體功能定位,確定發展方向和配套政策。
(七)繼續深化改革,營造科學發展的體制環境。加強對改革的總體指導、統籌協調和綜合配套,力爭在一些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繼續取得新突破。(1)全面推進以深化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和縣鄉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綜合改革。規范農村土地流轉政策,加快征地制度改革。深化糧棉流通體制改革。完善農村信用社體制,做好農業銀行、農業發展銀行改革和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工作,改進農村金融服務。(2)深化企業改革。以貫徹修訂后的公司法為契機,推進國有大型企業股份制改造,著力完善產權結構、法人治理結構和激勵約束機制,加快形成一批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知名品牌和國際競爭力的大公司、大企業集團。繼續做好企業政策性關閉破產、分離辦社會職能和主輔分離工作。規范國有企業改制和國有產權轉讓行為,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維護職工合法權益。加快建立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建立健全非經營性資產、自然資源資產等監管體制。進一步深化電信、電力、民航、郵政、煙草管理體制改革。推進鐵路投融資體制改革,研究提出鐵路體制改革方案。進一步引入市場機制,完善市場監管,深化供水、供氣、供熱等市政公用事業改革。積極推動集體企業改革和發展。完善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配套政策措施,推動實施中小企業成長工程。(3)加快推進金融體制改革。繼續做好國有商業銀行股份制改革工作,堅持國家絕對控股,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和內控機制。積極穩妥地推進資本市場改革和發展,著力提高上市公司質量,搞好證券公司的綜合治理,繼續開展股權分置改革和產業投資基金試點。深化保險業改革,推進政策性銀行、郵政儲蓄機構等其他金融機構改革。規范金融市場,強化金融監管,維護金融穩定和安全,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4)深化財稅體制改革。健全公共財政體系,完善轉移支付制度,實施政府收支分類改革,完善預算管理制度。積極推進增值稅轉型改革,調整和完善資源稅,研究統一各類企業稅收制度。(5)深化投資體制改革。進一步完善投資項目核準制和備案制。盡快制定中央預算內直接投資管理和中央政府投資項目決策責任追究等辦法。健全投資宏觀調控體系。(6)積極穩妥推進資源性產品價格改革。繼續實行峰谷、豐枯分時電價制度,穩步推進電力競價上網,實行鼓勵可再生能源發展的電價機制。完善石油價格形成機制。調整天然氣出廠價格。加大水資源費征收力度,合理調整城市供水和水利工程供水價格,全面開征污水處理費,在有條件的地方加快實施階梯式水價和超計劃超定額用水加價制度。建立規范的基準地價制度。價格改革要兼顧各方面利益,尤其是要采取措施,保證低收入群眾基本生活不受影響。(7)繼續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深入貫徹行政許可法,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減少和規范行政許可。健全對涉及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重大事項決策的協商和協調機制,完善專家論證、技術咨詢、決策評估制度和公示、聽證制度,提高決策的科學化、民主化水平。積極推進事業單位改革。
(八)積極實施互利共贏開放戰略,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質量和水平。(1)加快轉變外貿增長方式,優化進出口商品結構。大力實施科技興貿戰略。完善出口退稅、金融支持和品牌認證等措施,提高出口產品的質量、檔次和附加值。支持企業擴大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的高新技術和機電產品出口。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提高產業層次和加工深度。控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資源性產品出口。著重增加先進技術、關鍵設備和國內短缺資源進口,努力改善貿易不平衡狀況。做好加入世貿組織后過渡期工作。加強區域和多雙邊經貿合作。進一步落實內地與港澳更緊密經貿關系安排的各項措施。(2)繼續積極利用外資,優化結構、提高質量。注重引導跨國公司向我國轉移附加值高、技術含量高的加工制造環節、服務外包業務和建立技術研發機構。加強對外資投向的產業和區域引導,完善規范企業并購的相關政策,嚴格限制低水平、高消耗、高污染的外資項目進入,維護產業安全。(3)積極穩妥地實施“走出去”戰略。繼續支持和引導有條件的企業對外投資,完善境外投資的相關政策、法律法規以及促進和保障體系,健全協調和監管機制。
(九)堅持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促進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1)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普及和鞏固九年義務教育,強化政府對義務教育的保障責任,改善農村辦學條件,解決好城市低收入家庭和進城務工農民的子女上學問題。啟動實施職業教育基礎能力建設工程,專項支持縣職教中心、中等職業學校和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推進高中階段教育協調發展。繼續實施“211工程”和“985工程”,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積極發展民辦教育。(2)完善公共衛生和基本醫療服務體系。全面完成醫療救治體系建設任務。調整和優化城市醫療資源布局,構建以社區為基礎的新型城市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繼續做好艾滋病、結核病、血吸蟲病等重大疾病的防治及高致病性禽流感的防控工作。推動醫療衛生體制和藥品生產流通體制改革。繼續降低藥品價格,整頓醫療器械市場價格秩序,加強醫德醫風建設,規范醫療服務中的診療和用藥行為,抓緊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支持中醫藥事業發展。(3)大力發展文化、廣播影視、新聞出版、旅游、體育等事業。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積極推進文化設施建設,加強重大自然文化遺產、民間文化保護。做好新聞出版工作。圍繞全國重點紅色旅游區和精品路線,加強經典景區和相關景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進全民健身運動,提高競技體育水平。繼續抓好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籌辦工作。(4)穩定現行生育政策和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質。以中西部地區縣級和中心鄉計劃生育服務站建設為重點,健全基層計劃生育服務網絡,完善流動人口計劃生育管理和服務。擴大農村計劃生育家庭獎勵扶助制度的覆蓋面和西部地區“少生快富工程”的實施范圍。大力發展老齡事業。
(十)認真解決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高度重視和維護社會穩定。以擴大就業、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理順分配關系、維護社會穩定為著力點,扎實推進和諧社會建設。(1)繼續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進一步解決體制轉軌遺留的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問題和重組改制關閉破產企業的職工安置問題。大力發展服務業、勞動密集型產業和中小企業,拓寬就業渠道。做好新增勞動力特別是高校畢業生、退役軍人和就業困難人員的就業指導和服務工作。大力開展職業培訓和就業服務體系建設。完善對特殊困難群眾的就業援助制度。鼓勵自謀職業和自主創業,支持多種形式靈活就業。加強勞動者權益保護工作。(2)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切實保證各項社會保險待遇及時支付。繼續擴大城鎮社會保險覆蓋面。完善城鎮基本養老和基本醫療保險制度,提高統籌層次。做好城市低保工作。在有條件的地方,建立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強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制度建設。積極穩妥地解決農民工和被征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加快建立城鄉特殊困難群眾社會救助體系。進一步發展殘疾人、社會福利和社會慈善事業。(3)合理調節收入分配。抓緊建立居民收入分配監測和預警體系。規范居民收入分配秩序,調節過高收入,完善國有企事業單位收入分配規則和監管體制。強化個人所得稅征管,取締各種非法收入。(4)積極幫助城鄉困難群眾解決生產生活問題。加大扶貧開發力度,穩步推進以工代賑和易地扶貧試點。做好災區群眾生活救濟、生產恢復和災后重建工作。完善農村“五保戶”供養、特困戶救助、災民救濟等制度,增加資金支持并適當提高救助標準。(5)進一步加強安全生產管理。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依法關閉取締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的廠礦企業,加大礦山、交通運輸、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等重點領域安全生產的治理力度,強化對食品、藥品和餐飲衛生等的監管。特別是要按照“企業負責、政府支持”的原則,加大煤礦安全技改和瓦斯治理的投入,企業要提足用好安全生產費用,中央政府要繼續安排資金,地方政府也要加大投入,完善通風、防塵、防火、排水、運輸等安全生產系統,強化瓦斯抽采和綜合利用,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頻發的勢頭。(6)維護和促進社會穩定。高度重視并認真解決征地拆遷、企業改制、庫區移民和環境污染等方面存在的損害群眾利益的問題。加快完善社會穩定預警體系和應急處理機制,妥善應對自然災害、事故災難、公共衛生以及社會安全等突發事件。健全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加強和諧社區、和諧村鎮建設,創造城鄉居民安居樂業的社會環境。
2006年,我國改革發展穩定的任務艱巨而繁重。我們要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齊心協力,扎實工作,為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和“十一五”的良好開局而努力奮斗?。ㄍ辏?(注:M1為M右下角加小1,M2為M右下角加小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