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深化與創新:夯實政策基礎,破解發展難題,打造湖南統一戰線服務扶貧攻堅的精品工程
從各國扶貧實踐看,韓國在七十年代 “新村工廠”計劃、八十年代農村工業園區計劃執行效果不甚理想后,推行了“一村一社”計劃,立法要求有實力的企業對接村莊,產業幫扶,包括農產品開發、觀光農業、村莊整治等。日本先后制定了《新全國綜合開發計劃》、《農村地區引進工業促進法》等系列政策,全面強化工業帶動農業、企業對接鄉村的能力,有力地推動了日本農村工業化。結合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央農村工作會議和國務院扶貧工作會議的部署,我們認為要進一步促進民營資本下鄉、鼓勵民營企業更大范圍的參與到扶貧攻堅,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加強組織領導,搞好協調配合。創新領導體制。實施民營企業定點扶貧工程,成立民營企業定點扶貧領導小組,統戰部、發改委、財政廳、商務廳、工商聯、扶貧辦共同聯合牽頭,齊抓共管,建立聯席會議制,尤其規劃、資金、政策等要素要集中力量、形成拳頭。創新協調機制。以規劃為平臺,以縣級為責任主體,中央和省級部門進一步下放資金審批權,按產業發展要求整合資金,使資金跟著產業和項目走;加大協調力度,幫助解決企業在開發產業、實施項目中遇到的困難問題和制約瓶頸,形成各部門、各單位積極配合、互相支持的整體合力。創新管理機制。將集中連片開發納入干部年度績效考核內容和各級政府為民辦實事工程,嚴格落實項目動態監測制、資金兌付制、公開公示制、責任追究制,確保產業開發底子清、賬目清、項目實施情況清。探索中央和省政府與地方間的委托代理機制,鼓勵集中連片地區地方政府自發自主構建跨區域協作機制,重點解決土地流轉、資本融通、稅費減免、政策配套等難題,適時出臺民營企業定點扶貧工程的指導意見。
2.梳理現有政策,推動政策落實。面對多數涉農項目微利甚至虧損的狀態,要進一步加大項目支持力度,將中央扶貧攻堅系列政策措施,及時、全面、有效的落實到企業、落實到項目點,制定基礎設施、社會事業、減免稅收、投資配套的政策執行細則,并檢查指導政策落實。有效提高開發項目的現有補助標準,延長扶持政策執行期限,對片區內的鼓勵類產業企業按投資額度的一定比例進行稅費減免,適當擴大企業所得稅“三免三減半”政策適用范圍。探索建立集中連片地區扶貧信貸基金,加大貼息貸款力度,提高貼息標準,打通資源進入資產負債表的路徑。加大精準扶貧力度,制定龍頭企業產業開發獎勵辦法和具體措施,對現有項目的引導資金要改變“撤胡桃面”的方式,以獎代補,鼓勵企業對準貧困村的貧困戶,制訂產業扶貧規劃,采取招聘、技術投入、產業合伙等方式幫助貧困戶盡快脫貧。
3.改善發展環境,著力精準扶貧。鼓勵民營資本下鄉,根本的是要改變農業生產方式,實現“專業化分工、社會化生產”。要是進一步規范各參與主體的行為,保障參與利益,形成穩定、規范的共生關系;要制定貧困地區的中央和省級基礎設施投入計劃,重點改變目前專項資金中各級分級申報的方式,解決投入與產出的不匹配問題。促進土地高效流轉,完善土地流轉實施細則和操作規程,把土地經營權流轉的補償標準及收益分配、糾紛處理納入法制化軌道。加大生態補償力度,強化資源費征收,強化利益損失補償,逐步健全生態環境破壞責任者經濟賠償制度。突出強制性學習培訓,實施扶貧教育計劃和專項人才引進支持計劃,建立嚴格的培訓工作考核機制,重點支持欠發達地區重點人群的培養。
4.突出產業扶貧,做優特色品牌。要在摸清縣、鄉、村優勢資源和潛力產業的基礎上,編制省級集中連片開發專項規劃,明確精準扶貧的方向和重點。突破行政村建制局限,科學策劃項目,推動農村資源的整合,注重與鼓勵全民創業、承接發達地區產業轉移、扶貧開發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結合起來,統籌主導產業與特色產業,突出產業帶動探索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突出城鄉統籌探索城鄉一體化發展模式,突出轉型升級探索“轉方式、調結構”模式,突出制度創新探索企業與農民利益共享模式。設置準入門檻。按照生態、綠色、環保要求,實施企業和項目準入制,規范進入到貧困地區實施產業開發的企業,鼓勵有規模、有實力、有產業、有市場的企業特別是林業、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嚴禁有圈地意圖、破壞生態環境的企業和項目。加強項目統籌。明確整村、整鄉、整縣推進的傳統優勢產業,深挖上規模、上檔次的精深加工項目,發揮已有企業優勢,實施企業招商、產業招商和集群招商,大力發展特色特種產業,積極引導和扶持企業調整種養結構,培育梯度式接續產業,形成資金洼地和產業集群效應。構建服務平臺,根據不同產業對基礎設施的需求集中建設配套不同的設施條件,統籌中小企業服務平臺,搞好項目對接平臺建設,升級“萬企聯村”項目對接網上洽談應用系統,引入市場機制,將項目的篩選、評估和推介實行市場化運作,加快資本生成,解決企業、政府、農民三者之間信息不對稱問題。
(作者系中共湖南省委統戰部副部長、湖南省工商聯黨組書記、湖南省非公經濟組織黨工委書記)(國務院扶貧辦供稿)